> 关于泛华 > 企业动态
政府工作报告频频点名“数字化”,我们该如何实践?
发布时间:2022-03-17  浏览次数:979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作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成为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

如何加快数字化转型,建设美丽数字中国,泛华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

泛华认为:为更好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各地方政府可以积极搭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导入创意设计、职业教育、科技创新、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工厂等新产业要素,形成以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孵化平台,构建产业链上中下大中小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生态。同时,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评估咨询、培训与资助方案,切实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会转、不敢转”的问题。并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做强技术研发,加大产学研建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做实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提升科研实力和行业影响力、做好新技术与应用,赋能生产力水平提升,技术塑造企业的竞争力。

二、在区域数字发展方面

泛华认为:在区域发展中,应该以数字经济为动力和加速器,搭建产业育城平台,导入数字技术、创意设计、职业教育、科技创新、供应链金融等创新要素,围绕地方主导产业构建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虚拟产业集群”,通过集聚“创新产品+场景消费+科创能量”的城市数字港,打造区域产业互联网承载消费互联网的新动能空间。通过全过程溯源、检验检测、品牌认证、数字供应链、5G场景应用等,构建“一品一网一平台多基地”的平台经济、总部经济和结算经济,实现特色主导产业场景化应用创新,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并实现以产育城,形成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智能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重塑地方产业生态。

三、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

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基建”悄然走红,正成为催生数字经济新产业形态的“催化剂”。此背景下数字化正在向城市的全过程、全要素和全场景渗透。

当前正在开启一场全要素智慧城市变革,它是城市的数字化和数字化的城市的有机结合,更是以数字为驱动、以产业为动能、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的“新四化”的高度融合。包括三层结构: 



一是打造城市数字基建。形成支撑城市经济社会运行的泛在服务载体,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实施打破传统智慧城市的“信息烟囱”、“数据孤岛”;并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升级,促进新旧基础设施的高效连接、不断融合、叠加,为城市提供高经济性、高可用性、高可靠性的基础支撑。

二是数字孪生平台。通过BIM+3DGIS+IOT+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时空一体化云平台,形成对天地空一体化的全息信息数据、城市全过程、全场景、全参与方的数据,及地理信息数据、规划数据、运营管理数据、产业数据、生态环境能源数据等数据、人的行为数字轨迹等集成,形成“城市数字孪生模型”,形成赋能城市(园区)的规划、建设、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城市数字基座”。

三是智慧城市应用。数字孪生平台将改变城市传统的规划模式,推动城市建设模式更加绿色低碳、智能、合理,也推动着新的产业模式的形成壮大,实现智慧规划、智慧建设、智慧管理、产业智慧运营等全生命周期应用服务。

四、在园区数字转型方面

泛华认为:产业园区的数字化转型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伴缩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大概要经历三个阶段:数字园区1.0是通过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解决园区各要素的链接效率;数字园区2.0是通过数据共享提升园区的管理效率,数字园区3.0则是数字思维带来的园区商业和运营模式重构。 




一是需要搭建产业育城平台。导入创意设计、职业教育、科技创新、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工厂等新产业要素,形成以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孵化平台。构建产业链上中下大中小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生态,与以政产学研金介用为代表的创新生态实现协同演进与闭环发展。

二是构建产业大脑。推进产业上下游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园区和企业内部数字化水平,形成“一产业一大脑”的发展格局。提供产业运行监测、风险处置、供需对接、产业链评价、精准招商、人才招引和合作服务等应用工具,帮助园区管理者更高效的管理和运营园区。

三是塑造两个空间。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集群”和“虚拟产业园区”,可以根据某个特定的“产业价值主题”无限扩展,在线上建立大产业运营平台,形成多个企业的集聚,形成“线上产业生态集群”。同时,基于CIM等技术打造数字孪生园区,在虚拟空间再造一个园区,打造数字孪生空间和场景载体高度融合、智能互动的数字新生活服务体验,为园区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五、在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方面

数字化将重新定义基础设施,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演变。形成以下的基础设施体系: 


图:新城建(市政发展)产品体系图 


1)融合基建

应用CIM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传感设备等技术和传统的市政设施融合形成融合基建,搭建新城建体系。如:智慧管廊、数字城市管网、数字桥梁、智慧交通。

2)基于融合基建的智慧城市运营服务体系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基于IoT及传感器设备互联,实现市政环卫基础设施的每个“构件”、部品都可以互联和互为感知,建立虚拟与物理一体化的全面感知网络和基础设施系统。构建统一的CIM空间信息模型,积累市政环卫设施的大数据,就形成了一个智慧城市运营平台:

——城市综合治理服务:以市政设施为载体,通过对智能灯杆、智能交通、城市部件等数据集成与业务联动,实现了城市内区域内交通、环境、安全、重大公共建筑、公共服务设施等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同时结合“城市网格化管理”,为城市综合治理与运维提供决策参考。

——智慧环境监测服务:以市政设施布置传感设备,升级为有效建立城市环境监测网络和水环境预警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城市水环境的水质、水量、雨污水输送和城市的PM2.5、噪声等环境参数,为市民提供绿色、生态和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

——智慧管廊运营:对城市的燃气、给水、排水等地下管网和综合管廊、桥梁等市政设施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事前预测风险,让安全防患于未然,提高城市公共安全和民众的幸福指数。

——智慧污水和黑臭水体监测:基于市政系统的物联网传感设备系统,综合运用在线监测、地理信息系统、雨洪和水质模型、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多方位监测、分析、调度黑臭水体整治项目中水体和相关设施设备,系统能够集中反映黑臭水体整治项目本底、治理和运营的全过程信息,为黑臭水体治理和长期运维提供有效的现代化智慧化管理手段,最终实现全流程的黑臭水体管控,达到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总之,数字时代将引发全领域、多维度、全空间、全要素的数字化转型 ,既有微观层面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也有中宏观层面的产业和区域经济数字转型,需要全社会各方力量的广泛参与和共同推动,并根据不同领域的实际形成不同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 西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 东南亚:柬埔寨

  • 非洲:安哥拉、纳米比亚、南苏丹、坦桑尼亚

  • 蒙古

  • 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