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泛华 > 企业动态
重磅 | “数字基建”赋能:未来十年中国产业园区转型逻辑和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22-07-05  浏览次数:547

近年来,在国家层面的多次规范、审核下,我国园区的重复建设、无序竞争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同时也应看到,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一些“泡沫”结构,比如,未经科学规划而盲目建设的园区;又如,由于产业跌代速度过快导致园区“产业塌陷”,使得园区成为“僵尸”企业集聚区;再如,由于园区产业发展和管理模式落后,导致园区发展落后,陷入与其它园区同质化竞争的困境,进而失去活力,表现为产业外流的空心化等。

事实上,对园区建设的本质、规律的理解需要“长镜头”,既要看到问题形成的起因、过程,又要从动态演变的角度分析园区发展规律,及数字科技对园区发展的影响,能够更好地把握好当下,有助于探寻园区转型的科学路径。

一、演变与趋势:数字园区时代来临

纵观我国产业园区的近40年的发展历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同时也正在向着面向数字经济时代的第四个阶段发展,每个阶段的发展逻辑和运营形态也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园区1.0版:单纯的工业园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促进对外开放和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通过提供优惠的土地价格与廉价的劳动力等成本因素驱动,使得园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如著名的蛇口工业园。之后,各省市纷纷开始建设不同类别、不同规模的工业园区,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些园区大都位于城市边缘或与小城市相邻,占地面积较大,早期建设中以要素投入为主,但仅有单一生产功能、缺乏各种生活设施,且相关的政策、手段与客户同质化程度较高。

2、园区2.0版:配套完善的园区。随着园区的发展,许多地方政府逐渐认识到,通过提供包括人才、研发、咨询、培训、技术、金融等在内的综合配套服务,可以提升园区产业价值链,由此,生产性服务业在园区内逐渐凸显。许多以制造业为主的园区和一部分科技园区开始通过在园区内或园区周边布局核心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驱动核心企业发展,力求实现园区经济的整体提升。

3、园区3.0版:产城融合的园区。随着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和职住平衡的需求,以产城融合形式开始出现。3.0版本的园区脱离了盖厂房、修马路、种绿树等最基础园区建设,更加强调“生命生产生活生态”的四生融合,在产业发展上由以生产制造为主逐步转向以研发、创新、孵化和高端服务为主,形成以产育城,形成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的发展形态。

4、园区4.0版:新一代数字园区。跨越了传统物理园区的范畴,通过线上线下产业育城平台,连接创新要素,实现全国甚至全球要素本地配置,构建区域发展产业生态,形成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虚拟产业集群”。并将分散的各种园区资源和功能平台整合起来,充分发挥并放大各种资源和平台的价值,形成超越物理边界的“线上线下融合”的产业生态圈。通过打造平台经济、结算经济,通过全过程溯源、检验检测、品牌认证、数字供应链、5G场景应用等,用数字经济的思维构建“一品一网一平台多基地”的平台经济、总部经济和结算经济,实现特色主导产业场景化应用创新,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并基于“多网融合”(基于产业互联网、园区管理网、园区服务网、智慧能源网、市政设施网…)形成全数字化服务场景。

二、解构与重构:数字园区的新特点

数字时代的园区,应系统性设计其转型升级路径,以战略势能重塑引领城市发展格局,以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重构产业创新生态,并围绕战略势能和产业生态推动空间载体、模式机制等创新融合,从而推动园区在产业发展、运营管理等有机融合。

通过搭建GIS+BIM+云大物移智的数字化平台,构建“数字孪生”产业园大脑,采用多网融合解决方案,整合园区内各子系统信息资源,打通数据孤岛,实现园区内全量、全要素和全场景数据的汇聚、融合与共享。并通过数据分析与应用,释放数据价值,支撑园区各类管理应用与决策分析。并构建产业服务、园区管理、生活服务、能源管理和基础设施等“智慧化场景”,实现园区管理者、入驻企业、意向企业、员工和物业等多参与方极致化数字服务体验,推动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


1、产业互联网

新一代产业园区需要依托于产业互联网平台,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构建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服务链、创新链五链融合的产业互联生态圈。

1)一是导入创意设计、职业教育、科技创新、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工厂等新产业要素,形成以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产业育城。构建产业链上中下大中小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生态,与以政产学研金介用为代表的创新生态实现协同演进与闭环发展。推动特色产业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通过全过程溯源、检验检测、品牌认证、数字供应链、5G场景应用等,实现垂直产业场景化应用创新,从而推动产业园区整体数字化转型。

2)二是基于产业大脑,推进产业上下游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园区和企业内部数字化水平:一是内置产业链鱼骨图、供应链关系图、产业空间秩序图等可视化图形功能,让园区决策者一目了然纵览全局;二是提供产业运行监测、风险处置、供需对接、产业链评价、精准招商、人才招引和合作服务等应用工具,帮助园区管理者更高效的管理和运营园区。并提供了园区运营服务一张图:汇总显示园区招商、运营、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就业、税收等核心数据。

3)三是围绕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进行品牌化、产业IP化建设,并建设视商产业创新中心、数字电商体验中心、异地消费体验基地等一系列数字新零售平台,形成“注意力经济和流量经济”,并把流量转化为生产力,以需求侧带动供给侧改革,借助C端流量、市场需求反向配置园区的生产资源,消费互联网拉动产业互联网,通过C2M模式倒逼产业端转型发展,在消费反向决定生产的基础上,促进园区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再造新型产业组织方式。

2、园区管理网

打造专业的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形成一系列的线上线下融合服务:

1)数字化政务服务:变“企业跑腿”为“信息跑腿”,打造便捷、安全、智能的智慧服务体系。提供一系列的“平台+管家”服务套餐,入园企业在平台上可以看信息、找政策、招人才,并及时寻找各类商业和服务配套功能。同时提供人力资源服务、IT服务、税务代办、工商注册、展厅租用、财务服务、法律服务、银行服务等。

2)智慧物业服务:通过智慧一卡通、无卡智慧停车、智慧停车场、智慧安防、移动远程控制、移动远程监测、智能打卡系统等系统,构建园区的智慧物业系统。

3)移动云商务:利用数字化技术,为园区企业提供综合办公服务,最大化的便捷园区企业,实现企业拎包入驻,并提供移动云办公、云营销、云电子商务、云供应链、云物流等。

3、园区服务网:利用互联网生态圈思维,打造“产业+生活+学习+商业+商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园区服务。建设智慧餐厅、智慧购物、智慧预约、服务到家等应用场景,实现线上订餐购物、线下智能取物、线上服务预约、信息互动查询及环境状态感知,全面提升园区的服务管理水平,打造智慧化的办公环境和贴心服务体验。并通过园区APP链接线下的园区体育馆、园区咖啡馆、企业社区、线上交流平台等服务。

4、智慧能源网

基于BIM的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了园区及各类基础设施的全数字化建模,集成不同厂商及子系统,汇聚全园区设施的能耗实时运行数据,形成区域内的物联网用能数据枢纽。让更多的耗能设备纳入能源管理范围,可以显著降低单位能耗,并降低管理成本和人工成本。

还可以通过智慧路灯的建设,可以实现路灯“按需亮灯”的人性化智慧照明模式,明显提升城市节能减排。根据末端传感器反馈数据,自动关闭照明回路,达到节能减排。

5、市政设施网

通过建设智慧化新基建,实现园区设备的数据全息感知。形成可视化BIM系统,实现能源管理、安防管理、环境监测、智慧消防等多系统融合。并对园区的燃气、给水、排水等地下管网和综合管廊、桥梁等市政设施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事前预测风险,让安全防患于未然,并通过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有效建立城市环境监测网络和水环境预警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城市水环境的水质、水量、雨污水输送和园区大的PM2.5、噪声等环境参数,为市民提供绿色、生态和宜居的产业新城生态环境。在应急管理方面,以应急管理需求点为牵引,对周边监控、人员、事件快速调度与指挥,实现事件触发、多维响应、协同联动应急管理业务闭环。

新一代数字园区基于“数字孪生”的园区实现场景化运营管理,并与多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整合,实现园区产业数字化运营,实现日常整体态势及突发事件联动,助力园区管理人员提升园区管理效率,为园区企业及其员工提供更普惠的数字化服务,打造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新版本。

三、转型与提升:四条现实路径选择

新一代数字园区是面向未来发展方向,但仅就目前来看,我国各地园区仍处于发展层次不齐、多种版本园区并存的阶段。由此,近期,园区发展应着眼于四条发展路径。

1、“退二进三”:推进产业优化提升。

当前许多地方的工业园区亟需优化提升,需要导入新产业,营造新生态,更亟需各地政府出台土地腾退机制,给2.5产业和第三产业腾出空间,或是鼓励已经占用土地却低效利用的企业以土地资产变为合作股本入科技企业等方式进行转型。

同时,在新的土地利用规划上,也应考虑到现代产业和过去工业时代“生产区是生产区、生活区是生活区”的条块化局面的不同,未来的园区应该有更多的混合性用地。当然,也应有一定的灰度思维、融合思维和弹性机制,在规划中率先引入“白地”“灰地”“弹性绿地”等理念,对短期内不明确用途的地块实施弹性控制,有效提高土地开发效益和集约利用水平。

2、绿色低碳:构建绿色产城融合生态。

以EOD模式为导向通过生态修复、水体治理、生态水网、区域绿色能源系统等重塑园区生态基底、重构生态系统。通过土地综合利用、老厂房更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造,让园区的空间向着绿色化、智能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推进产城共生,将生产、生活、教育、商业、休闲及娱乐混合布局,让园区构建起城市级的生活服务体系,营造各种功能和谐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既能够满足园区企业家的需求,也能够满足普通员工的需求,实现了园区主体客群的多元化满足。并创新零碳智慧园区、低碳社区和等应用场景,真正实现城经济与市经济的绿色低碳协同发展。围绕城市的各类产业,通过全过程绿色溯源、检验检测、品牌认证、数字化绿色化供应链检测等实现生产、流通、销售、品牌构建等一体化发展,形成绿色循环产业监测体系,控制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化转型。打造“能碳双控”管理平台实时盘查企业全价值链碳排放数据,打通各项数据申报,持续跟踪自身能耗及节能项目,一键采购绿电、绿证,连接碳市场,并结合能源管理降耗减碳,实现碳中和闭环。

3、数字升级:打造全要素智慧生态产业示范区。

传统的产业园区向新一代数字园区升级,应当实行“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在成功实现互联网引入的基础上,以“互联网+产业园招商”“互联网+金融资本”“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互联网+产业集群”的方式来完成对传统园区的初步改造(在前期信息化水平不足的情况下,可选择一些相关迫切需要的“痛点”优先完成)。目前,已经有许多园区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形成了有益经验。

第二步,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以创新型新基建为支撑,为各产业园区量身打造产业数字化赋能平台,导入创意设计、职业教育、科技创新、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工厂等新产业要素,形成以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孵化平台。并打造“产业大脑”,推进产业上下游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园区和企业内部数字化水平,帮助园区管理者更高效的管理和运营园区。

第三步,基于CIM城市信息模型,集成和融合应用BIM、3DGIS、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AI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实践园区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形成基于CIM模型构建园区管理“一盘棋”,能够实时展现园区运行状态,并且及时应对产业发展、安全、应急、生态环境突发事件。通过多种业务数据,形成园区运行的“大脑”,实现强政、兴业和惠企,实现服务精准协同。

4、合并整合: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以目前的国家级经开区为例,建设有医药产业园、信息产业园、化工产业园等产业平台的经开区数量十分庞大,产业同质化程度令人发指。许多园区集中发展类似产业,并为吸引企业入驻而“拼政策”“拼优惠”,形成恶性循环。由于各类型、各级别的园区产业结构趋同、定位模糊,导致同一地区不同园区趋向竞争关系,既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削弱了园区间相互合作、功能互补的基础条件和可能性,制约了区域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

由此,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推进园区间的合并整合。一是由地方政府辖内的各功能平台进行整合,实现统一的产业主题运营、统一招商。例如,一些省市按照“一个牵头园区、一个管理机构、一个国资平台、一个主导产业”的原则整合设立高新园区,并统一支持政策、统一园区品牌、统一管理模式、统一考核体系。这类整合大都由国家级、省级高新区牵头,无省级以上高新区的行政区,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科技园区牵头设立市级高新园区。

二是一些品牌园区就近或异地整合产业园,实现园区的品牌整合,形成“一区多园”的格局。事实上,这一类品牌园区已经类似一个“空间集聚形态”的大型产业平台运营商,许多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和整合的方法也适合这一类园区整合。

三是主题化整合。例如,若干类产业园区根据产业的互补性和组合性,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主题”,实现“1+1>2”的效果。


结语:产业园区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经济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引擎作用,在未来我国的发展中也必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园区实际发展中,应该从动态发展和系统论的视角看问题,把握产业园区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积极拥抱数字科技,打造新一代数字园区。当然,立足长远的同时,还要着眼未来,针对目前园区当前的难关痛问题制定创新策略,找到我国产业园区发展转型之路。

  • 西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 东南亚:柬埔寨

  • 非洲:安哥拉、纳米比亚、南苏丹、坦桑尼亚

  • 蒙古

  • 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