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亚洲国际水周于9月24日在北京隆重开幕。面对亚洲各国共同面临的水安全风险挑战,中国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开幕式上提出了协同推进理念创新、治理创新、科技创新、合作创新的倡议,为全球水安全问题的解决贡献了中国智慧。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创新模式课题组组长单位”、"国家智慧城市全要素聚集试点企业”,泛华集团紧跟长江大保护、乡村振兴、双碳等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贯彻创新发展理念,聚焦水生态问题,积极投身建设净水处理、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等绿色基础设施类工程。成功打造了湖北、湖南、江苏、河南、辽宁等地的多个全国海绵城市试点,以及“全国首个深层污水传输隧道、国内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工程——武汉北湖污水处理厂及其附属工程、国内规模最大的室内人工湿地工程——巴克什营集中污水处理工程”等标杆工程,为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贡献泛华力量。泛华认为,水生态保护不应仅仅局限于表面的治理和保护,而应深入到水生态系统的重构,需要突破“成本思维”,将水生态治理和区域的产业联动起来,重构区域发展动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通过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在“渗、滞、蓄、净、用、排”六个方面分别采取措施,将自然途径和人工措施相结合,最终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源头吸收技术:着重强调低影响开发理念,通过修建绿色基础设施加强地面径流渗透性,有效吸收和滞留雨水,如:雨水收集、生物微循环、绿植栽培、排水防洪铺装。——过程控制技术 :将绿色基础设施和建设相结合,在修建植草沟、植被缓冲带基础上,对传统水处理基础设施,如污水处理厂、地下管网、排水泵站等,同样进行新建和改造中,主要包含雨水调蓄设施扩容、深层调蓄隧道技术应用、雨水地下净化和再利用系统设计,以及排水管网优化等。——水污染治理技术:因地制宜,标本兼治。针对城市水体黑臭成因、当地自然人文环境条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应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技术措施,全面消除黑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末端调蓄技术:通过渗透塘、蓄水池、雨水罐、雨水湿地等手段构建多功能末端调蓄系统,对自然水系进行保护和利用,形成健康水循环体系。——数字化技术: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实时监测水生态水文信息、生态信息,以物联网、大数据、仿真模型等技术为手段,建立水环境综合管理体系、雨水资源化利用管理系统、城市防洪排量综合管理体系。把水生态治理、黑臭水体治理和城市海绵城市系统的统筹起来,通过统一的规划设计,统筹推进区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建设,统筹城市水资源利用和防灾减灾,统筹城市防洪和排涝工作,遵循区域生态基础设施连续性、完整性原则,并开展生态修复、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地下空间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按照规划建设一体化、施工一体化、全过程咨询和EPC工程的等全过程、一体化的思维推动构建健康循环的水系统。重点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上游和下游的关系,注重流域的整体性统筹,区域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二是处理好“水里”和“岸上”的关系,抓好源头污染治理,分类整治生活污染、工业企业污染和农业农村污染。三是处理好治污和治涝的关系,算好安全账、环境账、经济账,确保“雨水排得畅,河水不倒灌,污水处理好”。四是处理好建设和管理的关系,着力完善明查暗访、评估监测等管控机制,防止水体返黑返臭。通过数智助力,形成了“多方共治、绿色低碳、创新示范、数字智慧”的全域海绵城市新模式,打造系列的数字运营平台系统:1、网络协同的云端监测监控体系。运用先进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和空间信息等先进技术与理念,依托水生态云平台,通过环境物联网系统动态监控项目区内,打造水生态、土壤生态环境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监管系统,实现对土壤、水域重点监管企业的实时、可视化智慧监管,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全生命周期的“云端”联动监管,以及地下水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智能研判、精准管控,助推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实现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智慧治污。2、水生态工程建设协同管理平台。面向业务领导及时掌握水生态工程建设进展信息的需求,是水生态项目信息、考核信息、规划信息、实时监测统计信息等综合信息的有机结合,不仅是水生态建设成果的直观展示平台,还融合了水生态工程项目立项审批、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城市排水(污)工程运行调度、建设评估和考核等全流程环节。3、水生态智慧运营管理系统。基于GIS地图或轻量化CIM可视化管理,提供整个海绵城市的地块规划图、项目考核图、监测信息图、考核指标图和径流系数图。可查看水系统建设过程数据与实施效果,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设计降雨量、设施数量和规模、每个地块中设施的径流控制数据、具体某设施的空间布局、控制指标详情及设施的监测数据。通过对雨水调蓄重要节点、建设项目排出口、河流断面等重要位置进行监测,用实际监测数据来反应水生态治理的建设成果,为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的综合管理和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的评定提供数据支撑。实现对典型海绵项目、污水处理厂、企业、排水管网、河道、漳泽湖及湿地水域水质水量和气象信息实时监测、联动评估预警和同步调度管控,实现智慧管理。以水生态修复、水安全治理和水污染防治为主进行统筹,从根本上改善流域环境,提升人民群众居住条件,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以EOD理念,统筹水生态环境和产业化一体化的思维,一方面积极采用微生物生态工程、污水治理技术、水生态工程、土壤恢复生态工程等生态工程技术,进行区域水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重新塑造区域的生态基底,重构区域生态系统和生态格局;另一方面积极导入和孵化相关联产业项目,形成产业生态体系。并创新区域开发模式、构建结构化金融体系,搭建创新赋能的产业运营平台,以产育城、产城融合,最终实现生态构建与区域发展的有效结合与相互促进,形成生态导向的产城融合新模式。科学统筹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创新路径;以产业育城模式,将产业、数字、人才、科创、资本和空间等创新要素有机融合,通过平台经济、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和结算经济,为地方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通过全要素智慧城市,将智慧发展、智慧建设、智慧产业运营和智慧管理有机统一,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总之,水生态治理和保护,要突破“工程思维”,以重构一个区域的水生态为导向,并积极和数字化技术融合,建立虚拟与物理一体化的全面的监控、治理和管理体系。同时需要突破“成本思维”,以产业育城+EOD模式,实现水生态治理和区域的产业联动,重构区域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