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 泛华业务 > 投资运营 > 行业资讯
日本东京旧城改造
发布时间:2014-09-22     浏览次数:6078

东京的旧城保护与保护古都风貌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极具研究的价值。

综观世界,旧城改造有以下四种模式:第一种是全盘改变,就地“以新换旧”,包括改变城市的宏观布局与城市风格。这种旧城改造接近于建一座新城,唯一不同是,建新城市是全面铺开,旧城改造是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完成的。第二种模式是保留旧城不动,仅对其进行局部维护与整修,选择附近的地域建立辅城(或卫星城)。以充实完善旧城的现代功能,维持城市的运转,意大利的罗马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罗马旧城保护得相当完好。第三种是不发展模式,维持旧城原样不变,只做局部维修,以意大利的威尼斯为代表。第四种模式是保留旧城的形式与精髓,更换外表的材质,把破旧的“旧城”变为全新的“旧城”,日本的东京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提到“旧城保护”,自然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保护古都风貌?如果回答“是因为古都是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失而不会复得”,似乎并未涉及要害。问题在于历史文化遗产对今人究竟有什么作用?

从大的方面看,不外两种作用:一种是文物作用:一种是社会作用。日本人不看重文物作用,他们看重社会作用。社会作用的核心是增强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有邪恶的与正义的两种方式,通过国家机器张扬本民族、排斥甚至诋毁其他民族是邪恶的(如希特勒法西斯),在与其他民族友好相处的前提下通过全民的自觉张扬民族性则是正义的。后者不仅不会为其他民族诟病,而且对本民族大有裨益,最主要有两点:一是能够满足寻根溯源的精神需要(这一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另外一个是节省人际关系成本。民族认同有利于道德的延续,有利于营造文化氛围,有利于社会协作(现代社会最需要社会协作),有利于防止犯罪,总之有利于节省为协调人际关系所需要付出的成本。

保留城市传统风貌,让大家已经熟悉的建筑物世代耸立,成为民族性的象征,让人望之肃然起敬,这是投资最少效益最大的一种增强民族认同的做法,其他做法成本都要高得多。既然如此,何乐而不为呢?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居住习惯与生活水平不断改变与提高,作为生活与精神寄托载体的城市容貌不可能不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这与保留传统风貌并没有矛盾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对民族认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城市了。欧洲人最早认识到这一点,重要的建筑物,他们都用坚固的石头作地基,以使之能够长久存在,千年也不腐朽。欧洲现在就存在大量文艺复兴之前的建筑作品,成为城市中耀眼的珍宝。无独有偶,日本人也在几百年之前就对此有所认识,他们几百年前修筑的“城下町”同样以坚固的石头做材料,至今丝毫无损,巍然屹立。传统建筑物屹立在城市,人们每看到它一眼,民族意识就会得到一次强化。

我们可以发现,发达国家——无论宗教文化与历史传统有多大差异——在保护古都风貌这一点上并无二致。他们都格外珍惜“旧城”这一庞大的文化遗产,尽量不人为地毁坏它。实在需要拆除的一般要经过审慎论证,采取破坏最小的方案。只是在保护的方式上,日本与欧美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模式。这一点,对于有悠久历史的发展中国家极具参考价值。

概括地说,东京是通过拆除旧建筑达到保护旧建筑物目的的。这多少有些令人费解,然而的确是实情。定期或不定期将有价值的传统建筑物拆除,然后按照原样重新翻建,这种做法成为惯例,极为普遍。有时建筑物还没有到危险期就先行被拆除了,所以日本人心中几乎没有“危房”的概念。关键在于,新建筑完全保留旧建筑的风格甚至与原来一模一样。对传统只求神似(风格样式)不求形似(材质),是日本人的共识。体现这种理念的典型事例有以下两件:

一是伊势神宫,这座历史悠久的代表性神宫,自古就形成了“二十年一迁宫”的定例,不管原物是否损坏,是否有重建的必要,严格按照20年一重建的原则行事。翻建的办法并不是先拆后建,而是先建后拆,先在旧宫旁边建新的,新的落成之后即拆毁旧的。所以,伊势神宫在相隔一二十米左右的地方,以20年为周期轮换着,几百年来从无打破定例者。二是东京大铁塔。东京大铁塔与巴黎埃菲尔大铁塔齐名,建于20世纪50年代。其牢固性与美学价值为专家普遍认可,经受了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考验,依然巍然不动,成为东京的象征之一。然而从80年代起,拆除大铁塔的呼声便甚嚣尘上,要求当局在旧铁塔旁边重建一个新的,然后把旧的拆除。奔走呼号的不乏知名学者、市政官员与资深政要,他们唯一的理由就是容忍不了一个建筑物几十年材质不更新,他们害伯铁塔随岁月流逝而逐渐变丑,不再受人青睐,因此永久失去了她。只是由于铁塔耗资巨大,又难以找到其他拆毁的理由,大铁塔才幸免于难。

就是这样,在东京,旧城改造绝不意味“改变模样”,通常仅意味“材质”上的变化,因此旧城风貌完美地保留了下来。在保护古都风貌上,首要因素与其说是法制健全,毋宁说传统文化起到更大的作用。传统文化在客观上需要一个相对保守的环境,需要把大家的意志与精神一脉相承地传递下去。城市建筑风格的朝三暮四不利于这种传递。传统文化来源于生活,日本人古代的建筑物是以木结构为主的,易腐朽的木材根难长时间保留,加上有地震等自然灾害方面的因素,地震基本上是有周期的,大的地震之后重建是普通的做法。所以,日本从古代就形成一个不成文的惯例:每隔60~70年左右就把旧房拆掉,然后盖新房。拆除下来的木板或做他用或者成为炊事之薪。

因为这个缘故,东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建筑风格,战争、自然灾害或个人好恶都改变不了它。百姓认可这种风格,通过它体验着民族认同带给他们的快乐,并自觉维护之。这就是旧城保护的意义所在。


  • 西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 东南亚:柬埔寨

  • 非洲:安哥拉、纳米比亚、南苏丹、坦桑尼亚

  • 蒙古

  • 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