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清晨7点多,阳光已经洒在了兴隆山下的各个角落。来自天水的李雅早早来到了他的工作岗位——黄瓜大棚。她用手机轻轻一点,大棚上方的遮阳网徐徐上卷,一直到棚顶停了下来。此时,缕缕阳光斜射进大棚,挂满露珠的黄瓜显得格外鲜嫩。记者注意到,此时的李雅拿起一个小本,边走边看边记录,个大蒂落的黄瓜都要经她手轻轻抚过。“今天早里可能摘上一百多公斤。”李雅对记者说,记者所在的位置是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一号园区,目前已投入资金6000余万,可年产优质蔬菜10000吨,实现经济效益3800万元,带动李家庄146户农户,解决了当地200多名剩余劳动力,同时也带动了运输、包装、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瓜果蔬菜很“吃香”技工农民都很忙
从榆中县城出发,行驶几分钟,即可到达榆中县李家庄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在这里,无论是纵横交错的水泥路面,还是随处可见的蔬菜大棚,抑或是农业示范园及其配套设施,无不体现现代智慧农业的力量,及其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经营理念。
走进一号园区的每一个大棚,第一眼看到的便是每个大棚口的“工牌”:上面清楚记载着农业技术员的姓名,种植产品、品种。“现在55个棚都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400余亩的日光温室里,蟠桃、草莓、圣女果、小乳瓜、西瓜,应有尽有。”园区负责人、李家庄村委会主任张建文介绍说,这里以前是废弃了的一个大棚,现在成功转型成为现代化示范园区了。
经过多方学习考察,认真听取县、乡两级政府意见,张建文决定自筹资金成立甘肃榆兴农业有限公司和榆兴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地椒沟55座大棚进行改良,并流转土地380亩,将其建成集生态农业观光、大棚果蔬种植、禽畜养殖、种苗繁育、净菜加工等为一体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去年先期加入合作社种植大棚蔬菜的12户农户种植的30个大棚目前平均每个棚收入都超过了10万元!”张建文对记者说,老百姓的积极性很高,为了发展现代化农业,全村686户农民配上了智能手机,全村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25户农户种上了大棚,30户农户在户外种植上了樱桃,目前有70户农户种植上了改良后的高原夏菜。据悉,从4月份开始,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入园采摘,大棚里种植的草莓、圣女果、小乳瓜、黄肉京欣西瓜、茄子、辣椒、叶菜等果蔬产品供不应求。
“为了带动农户发展,公司还为农户提供苗木引进、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帮助,农户可以自行进行销售,也可以通过合作社销售!”张建文介绍,为了提高贫困户收入,该村还吸纳贫困户中的劳动力到园区从事农业生产,合作社还与30户贫困户签订合同,提高农民收入。
“我们主要通过‘村集体+银行+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充分利用农业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监控等保证现代化农业生产。”采访中,张建文向记者介绍,一号园区现在每个大棚只需要一名技术员,有些农民通过培训已经独自承担起了自已大棚的经营,另外新建成的连动大棚已经种植了新引进的大樱桃。所有这些大棚全部采用了智能化作业,实现了农业“智慧化”,预计公司2号园建成后将带动周围780户农户共同致富。
这里的蔬菜为何“吃香”?皆因高标准、高定位的有机蔬菜种植。记者了解到,在榆兴园区内的所有农产品没有一个西瓜或草莓使用一点点化学肥料,在销售上除了个性化定制、单品预订外,示范园区推出的“互联网+农业”销售生产模式,让客户拿起手机就能买到这里的瓜果蔬菜,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
画外音
转型生产、规模经营可降低平均成本;融入科技、减少人力可降低多元成本;创新经营、理顺体系可降低交易成本。李家庄村在张建文的带动下将闲置的土地通过转型生产和经营,办起了全智慧化的新型农业示范园区,建立起了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大了农业产业融合,极大地节约了农业生产、运营、销售成本,可以说,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如今真正走在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前沿。
互联网玩转“智慧农业”
在每个瓜果蔬菜大棚里,绿油油的叶子红彤彤的果实间藏了很多仪器,它们负责监控温度、湿度、喷灌系统等。技术人员通过手机设定好适合瓜果蔬菜生长的各种环境指标后,利用物联网技术,只需一部手机就能把蔬菜大棚管起来。这一幕出现在榆中县城关镇李家庄榆兴公司监控室内的大屏幕上不停地变换着各种数字指标,显示着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数值,实现了农田里的自动化生产。“通过屏幕我们就能看到哪儿缺水了、缺肥了,一看就知道。”李家庄村的技术员金尚科用手机操控着温室大棚,手指一动,尽在掌控。
据了解,为了充分发挥智慧农业的效能,榆兴公司从去年就开始从陇东学院、甘肃农大等涉农大中专院校发出邀请聘用通知,陆续招聘了数十名年轻的大学生组成了一个技术团队,专门服务智慧农业园的生产与发展。一方面通过实践让大学生创业,另一方面通过这些大学生手把手地教农民,使大部分农民从传统的劳作方式中解放出来,转型成懂技术、有文化、能创业的新型农民。
据了解,在榆中县李家庄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的示范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了传统耕作方式,投身到农业物联网的科技浪潮中。
如今,李家庄村通过示范园区探索物联网和互联网在农业生产上的高度融合,充分利用农业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监控、标准化管理、农业社交网络、农产品全程溯源等四大系统,完全保证了园区高效化、精细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更重要的是,全村686户2974人中,近三成留守青壮劳力都边干边学向新型职业化农民靠近,他们将成为推动农业生产的生力军,让农业真正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让农民真正成为受尊重得实惠的好职业。
画外音
从引进大学生边学边干成为技术骨干,到手把手教农民如何掌握现代技术,使农民真正成为“能手”,张建文作了政府费力而又不讨好的工作。通过基地实践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投身园区建设,不仅突破了现代农业发展瓶颈、补齐了现代农业发展短板,更重要的是这一活水养鱼之举将成为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协调发展的明智之举,可谓内涵丰富、意蕴深远。
李家庄的“互联网农业”
“原来单打独斗,也不会使用新技术,现在加入高科技农业合作社了,以前一年下来挣2万余元,现在收入翻番了,生活越来越好了。”采访中,种了大半辈子地的村民陈吉宝告诉记者。
“智慧农业”让农民尝到甜头,深刻改变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榆中的农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种植
利用物联网技术,只需一部手机就能把蔬菜大棚管起来。通过屏幕我们就能看见哪儿缺水了,缺肥了。
销售
除了个性化定制、单品预订外,示范园区推出的“互联网+农业”销售生产模式,让客户拿起手机就能买到这里的瓜果蔬菜。
售后
利用农业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监控、标准化管理、农业社交网络、农产品全程溯源等四大系统,完全保证了园区高效化、精细化、现代化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