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泛华 > 企业动态
《中国开发区》杂志发表泛华观点文章《数字时代的中国开发区“十四五”时期发展新思路探讨》
发布时间:2021-01-06  浏览次数:993



数字时代的中国开发区“十四五”时期发展新思路探讨
文 | 杨天举 


作为城市产业经济活动的主要物理空间,经历了新常态下的十三五期间砥砺前行的发展,开发区已成为承载中国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增长助推器,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有各类开发区对国家经济的贡献达到30%以上。

未来十四五期间,中国开发区的创新升级,必然将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数字时代的中国开发区,应系统性设计其转型升级路径,以战略势能重塑引领城市发展格局,以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重构产业创新生态,并围绕战略势能和产业生态推动空间载体、模式机制等创新融合,从而推动开发区战略、产业、空间、机制、模式等有机融合,探索开发区十四五时期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路、新路径。

一、新战略——重塑开发区的战略势能与价值定位


开发区新战略势能与价值定位的制定,是开发区“十四五”规划中一项提纲挈领的顶层工作,是树立新时代开发区引领发展、创新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价值的关键命题。因此,站在引领区域发展视角,把握数字经济和新技术革命的新经济特征,扮演好新时代开发区的新角色,努力做好产业升级推动者、前沿科技应用者、城市发展引领者和国家战略落地实践者。不同开发区应结合新的发展格局和战略机遇,结合各自的区域能级、交通区位和上位规划要求等,重塑自己的发展定位和战略价值,将自身发展融入到承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领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战略定位中去。

二、新动能——重构开发区的产业生态与动能引擎

产业发展是开发区的重中之重,开发区新动能就是产业新生态的重构。不论是工业制造为主还是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开发区,其主要路径包括产业创新要素集聚、新兴产业业态导入、产业智慧化网络化改造。围绕开发区主导产业,深入剖析核心优势资源和条件,以平台经济、结算经济和总部经济为发力点,聚焦新经济、新模式、新载体,将数字经济与开发区主导产业融合发展,投入新经济要素,瞄准新兴产业,创新产业新生态,无中生有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以增量产业带动存量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开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快产业智能改造,以工业互联网、云服务等数字化技术推动传统制造业互联互通、上云用数,加快服务型制造业快速发展。从而,利用数字平台强化供应链、补全产业链,重构开发区产业生态体系。

三、新空间——重建开发区的空间结构与载体能力

开发区建设空间是承载区域全要素资源整合、配置、连接与变现,打通区域经济、创新产业生态、新型基础设施的核心载体,必须融入新的区域经济格局,从大经济区、城市群、都市圈的功能重组和更新中实现空间载体的升级。进入数字技术时代,开发区空间承载能力必将与数字新型基础设施融合、与智慧城市建设同步,将产业数字虚拟空间与实体开发区、物理空间相融合,实现产业、空间、网络和数字资源共享,构建开发区与数字技术协同与协作的数字孪生空间,赋能服务于政府、园区与企业,形成以产业图谱、精准招商、用户画像、供应链管理等新型数字功能,打造数字孪生空间和场景载体高度融合、智能互动的数字新体验,构建互联互通的未来产业园区发展新范式。

四、新机制——创新开发区的发展模式与体制机制

开发区本身就是机制创新的产物,体制机制创新、转型升级机制、创新驱动机制等已成为引领开发区发展的助推器。十四五期间,开发区体制机制与模式等方面也应积极创新探索,特别是数字经济时代,开发区的体制机制创新必然会改变原有的工业经济(卖地招商)思维向新的商业模式升级,需要尽快向“智库服务+产业服务+产业投资+基金服务+楼宇物业持有出租”平衡发展的模式过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合理制定符合自身资源禀赋的业态组合、“轻、重资产”比例和清晰商业模式落地,改变当前重技术、轻应用,重投入、轻实效,重管理、轻服务的开发区发展模式。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AI等技术为开发区提供精准招商服务、为企业提升决策能力;通过产业平台建设,为园区企业提供众创孵化、人才培养等服务,促进园区产业生态圈构建。

总而言之,“十四五”时期开发区创新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种复合型形态,不仅需要以上四大要点,也需要完善的城市功能配套、鲜明的创新人才发展、高效的政策体系、优惠的招商激励、清晰的商业模式、完整的保障机制等,必须要“未雨绸缪”,提前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深度思考”,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加快推进形成“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智能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共同书写开发区的十四五新篇章。

  • 西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 东南亚:柬埔寨

  • 非洲:安哥拉、纳米比亚、南苏丹、坦桑尼亚

  • 蒙古

  • 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