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泛华 > 企业动态
生态修复修出“金山银山”,老工矿区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21-08-02  浏览次数:1093

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大国,有着悠久的矿业开发史,矿山开发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不断转型,依靠矿产资源的发展方式逐渐被淘汰,枯竭矿山数量由此大幅增加,给环境、生态和景观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和问题。许多废弃的矿山暴露在社会中成为一个个“伤疤”,使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逆向演替严重。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践行“两山”理念,以矿山生态修复为切入口、以老工矿区产业结构调整为手段、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策略,大力推行“系统思维+多种模式开发+产业发展+数字经济”模式,优化城乡间生产要素配置,破解老工矿区乡村振兴难题。

01 系统思维牵引,整体谋划推动

2018,自然资源部的《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 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中提出,历史遗留矿山废弃国有建设用地修复后拟改为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各地将正在开采矿山依法取得的存量建设用地和历史遗留矿山废弃建设用地修复为耕地的,经验收合格后,可参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腾退的建设用地指标可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目前处于低效利用状态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约5000平方公里,占全国城市建成区的11%,大量矿山未有效利用,被废弃,而很多地方政府对矿山治理难以有效推进,多半因为治理资金有效,对于很多地方政府来说,基于对经济发展速度的追求,对单纯的生态修复整体积极性不高。

传统的矿山修复都是由各级财政出资,对废矿山简单的降坡、植绿,形成各级政府为历史欠账“买单”的模式,生态修复变的特别被动,明显是动力不足,因此,老工矿区的矿山修复与绿色发展,必然和效益结合,必须成为区域转型的动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把治理工作与土地开发、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有机结合。将其与土地复垦、村庄整治、新农村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景观建设等结合起来,既消除了矿山边坡安全隐患,又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安全、土地三大效益。 以系统思维为牵引,整体谋划,才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整体谋划,创新路径。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于矿山修复不能就修复技术、修复方式、资金来源等问题破题矿山修复,而是要系统思维通过区域谋划深入挖掘该区域资源禀赋、产业要素的经济价值、区域价值、战略价值,结合区域大趋势、国家大环境,谋划区域发展战略价值和定位、创新发展路径、寻找动力源、培育新载体、打造增长极,以区域谋划引领老工矿区修复的科学发展路径。

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通过专业化的手段摆脱当地人才、资金、能力不足这种瓶颈来进行优质资源的整合,推动矿山修复。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模式,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市场化运作,探索打造政府授权委托,企业运营管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从前期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参与到矿山治理的建设运营中,以工业化为动力,以农业化为基础,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以信息化为手段四化高度融合,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02 多种模式开发,激活发展活力

对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将矿山废弃的机械、建筑、道路、矿床以及矿产品堆放场等建设成为矿山公园,将矿山废弃的水域建成矿山人工湿地,将矿山废弃的平地建设成为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 将矿山废弃的洼地、盆地建设成为养鱼场、垂钓园,将矿山废弃的坡地建设成为林业和畜牧业基地。

旅游+矿山,构建综合型旅游景区。矿山与旅游结合,主要是利用以露天矿坑生态修复为依托,通过保护和展示采矿、地质遗迹,生态景观修复与提升,开发休闲体验旅游项目,打造矿山公园,塑造城市新旅游品牌。矿山旅游发展已久,但多为矿山关停后通过生态修复治理发展而成,较成功的案例有英国伊甸园,利用采掘陶土遗留下的巨坑,围绕植物文化而打造,主要项目包括潮湿热带馆、温暖气候馆、凉爽气候馆三大种植馆,各馆内种植了来自全球的数万种植物,发展生态观光、休闲体验、科普教育旅游,在开业至今游客量过千万。在我国,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地质公园、江苏象山国家矿山地质公园也是利用露天矿坑打造了矿业文化,科普体验、观光游览、极限运动、休闲度假的矿山公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矿山+旅游的发展,必须有文化作为支撑,但是仅仅靠矿山文化不具备支撑区域旅游发展的重任,因此,系统思考矿山公园打造,必须与和区域文化结合,打造以区域文化展示、体验为核心的旅游区,同时盘活周边资源,配套主题公园、乡村旅游、康体运动、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构建综合型旅游景区。

矿山+园区,集约土地推动产业发展。很多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矿山,他们不具备依山造景,打造矿山公园的条件,但是适合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种植、科研、展示、采摘等多个产业和不同产业环节并存的综合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同时与林业有机结合,形成了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的经济林木和生态农业景观效果,并有效带动周边观光、采摘农业发展。其中,唐山迁安利用矿山废料台建设的集旅游观光、百果采摘、农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还有很多矿山,通过土地整理,并配备道路、给水、供暖、用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善区域配套,可以打造各类现代化的产业园区, 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实现产业发展。

打造矿山小镇,形成新动力源。将生态修复和挖掘矿山文化和现城市特色、文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废旧矿山用地和工业厂房,进行景观再造和功能重塑,注入新兴产业,使旧建筑焕发新活力。在工业生产和生活居住功能的基础上,融入更多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发展大文化、大健康、大旅游、特色产业和商贸物流复合产业集群,不仅能够打造老工矿区生态修复的示范,同时还能够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形成生态价值。

03 围绕主导产业,打造绿色名片

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要求,要坚持生态环境优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经济体系,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导入创新要素,不断调整矿区产业结构,同时实施品牌战略计划,激活乡村振兴内在活力。

围绕地方特色主导产业,聚焦新产业新业态,导入数字经济、创意设计、职业教育、科技创新、供应链金融等创新要素,从需求端入手,通过网红经济、新零售等新场景新模式,打通三产带动一产推动二产的“3-1-2”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充分释放矿山地区的特色资源优势,挖掘文脉,连通商脉,通过创意设计、品牌IP的导入,塑造特色品牌。以数字经济为核心驱动力,聚焦特色主导产品,以全过程溯源、检测认证、品牌IP打造、数字新零售、网红经济、5G场景应用等为技术支撑,做强产品品牌影响力,形成地方的强IP品牌,实现荒山变金山,融合产业发展新局面。

04 数字经济赋能,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下,老工矿区的乡村振兴,须以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项目思维全方位、全领域、全视角统筹考虑,在顶层设计战略谋划与乡村振兴系统解决方案落地实操引领下,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数字化为驱动,以数字乡村“智慧大脑”释放数字经济动力构建老工矿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格局。

通过导入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创新“一品、一网、一平台、一中心、多基地”的发展模式,重塑“产品卖全球、结算在当地”的平台经济、结算经济模式,推动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引领产业经济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通过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建设,创新“产业+金融+科技+人才+数字经济+土地+交通+制度创新+品牌”十大要素,育成产业生态,重塑科技孵化器、产业孵化器,重构线上线下要素市场、服务市场,从而连通城市与乡村,打通以城市带动县域经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四层结构体系,促使经济、生态和文化得以协调发展、持续发展。

综上,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需要不断创新理念,走一条治理恢复与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环境效益相结合的新路径。废弃矿山也是一种资源、一种潜力,不能对其只做简单处理修复,而是宜绿则绿、宜耕则耕、宜景则景、宜建则建,走生态恢复、景观再造、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的生态恢复治理与综合利用之路,实现老工矿区的“生命、生产、生活、生态”四生融合发展,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 西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 东南亚:柬埔寨

  • 非洲:安哥拉、纳米比亚、南苏丹、坦桑尼亚

  • 蒙古

  • 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