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泛华 > 企业动态
山地城市,走出一条绿色基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发布时间:2021-08-02  浏览次数:1014

山地城市是指大部分土地分布于山地区域的城市,它的城市形态与生态环境与平原城市不同,重庆、贵阳、西宁、南宁等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都有山环水绕,地质情况复杂、自然风光保存较好,民俗风情浓郁等特点。

受山地地形条件限制,滑坡、坍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多,建设成本较高,使得山地城市一般区位交通条件欠佳,也影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投资环境的改善。同时,由于山地城市多为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受地形、区位和交通条件的影响,其封闭程度较高,因此文化遗存较多,自然风光保存完好,民俗风情浓郁。随着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和景区建设,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落实山地城市对循环经济、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

探索如何在自然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等原则,以EOD的发展模式促进生态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对山地城市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总结多年在重庆、自贡等多个山地城市的实践经验,泛华提出,山地城市应发挥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优势,以规划引领发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围绕产业打造美丽经济新引擎,创新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与区域高质量发展。

1 规划先行,引领高质量发展

泛华认为,应遵循规划先行理念,梳理和优化现有规划,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如何通过创新发展路径,将山地城市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实现城市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创建全国生态同时,还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解读当地政策和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模式创新,有针对性地嫁接联合国人居署、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农业部等有关部委和中国市长协会等行业平台关于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示范区、特色小镇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红利,研究项目落地、资金落地和政策落地。

1.依托山地城市的生态带和自身主导产业片区形成特色产业带。

2.以产业升级与城市功能提升为任务,通过顶层设计引导战略的优化城市定位及分解,挖掘并谋划特色产业发展并打造区域专业要素市场和农业大数据中心,打造结算经济带动下的生命健康、文化旅游、美丽产业、食品加工、商贸物流等复合产业集群。

3.重点打造线上线下互动的产品市场、服务市场和专业要素市场,实现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带动新型城镇化。

4.践行生态文明,通过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域生态旅游公园等,将城市打造成为生态文明、绿色产业、田园养生的示范地,实现动能转换和弯道超车。

2 生态为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站在中心城市区域发展的角度,研究通过流域水治理等综合的生态建设手段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经济体系,打造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主的城市中心区、以镇域经济为主的特色镇、以美丽乡村为主的特色农业示范区。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全过程中,解决老城区发展瓶颈、城市双修及南部片区生态环境脆弱、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通过保护自然肌理、美化乡村风貌、改善人居环境等措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经济学原理,合理组织、积极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建立良性循环的经济、社会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构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产业五大体系下的新型城镇化体系,以“四化”融合、“四生”理念为引领,结合老城区的改造升级,南部片区的农村污染源处理,加强区域内生态资源修复保护。

大力发展城市的滨水游、乡村游、生态游以及养老养生等新业态,打造城市公园,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推动联合国人居署示范项目申报,搭建国际人居环境合作平台,通过创新新型城镇化运营和效能提升,实现山地城市生态文明的持续优化。

3 产业为本,美丽经济新引擎

通过挖掘区域特色资源要素禀赋,把生态资源和生态优势、文化特色和区域品牌、绿色发展和绿色经济结合,确立城市的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战略产业,孵化和落实战略项目承载。

在符合生态规划的前提下,夯实绿色基础、引入绿色产业、强化绿色布局,促进单一产业转变为多产融合,引导大规模、粗放式农业转变为线上线下集农业生产、品牌打造、运输存储、推广销售的一体化农业,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能动性,鼓励拓展产业链,提高开发效率,保障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孕育美丽经济的新引擎。

充分释放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和区域多元文化优势,用活打响当地的特色文化、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品牌,挖掘文脉,连通商脉,通过创意设计、品牌IP的导入,加速农产品向高端产品品牌化升级进程,重构产品价值体系,培育美丽经济的文化灵魂,为地方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

通过发掘地方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整合产业要素,研究文脉、打通商脉、挖掘文象,导入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作为文化载体,推进形成结算中心带动下的交易中心和认证中心拉动产业升级,创新“一品、一网、一平台、一中心、多基地”的发展模式,重塑“产品卖全球、结算在当地”的平台经济、结算经济模式,推动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构建新型城镇化的产业生态系统,形成经济增长极,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

4 创新驱动,形成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

打通战略、产业、空间和重大项目的发展机理、内在动力、资源资产配置关系,研究城市的机制体制创新、投融资模式创新、产业培育方式创新、联盟平台构建创新、项目落实方案优化等,形成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 

完善城市生态保护规划,保护好生态资源;突出“城乡一体到城乡差异化发展”的乡村振兴理念,承载乡愁文化;打造具有时代性和宜居性的聚居点,发展配套城市功能、突出建筑特色、产业特色、旅游特色的小而特、小而美、小而精的特色小镇。

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包装系列重点园区、特色小镇,并结合轨道交通、城市快速干线、城市复兴、水系治理等孵化引爆区、引爆点,策划基础设施和产城融合投资运营项目。

以多种投融资模式推进试点项目实施,推动建立多元化生态环境治理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政府债券、政府投资基金、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组建投资运营公司、开发性金融、环保贷等多种投融资模式推进试点项目实施,推动建立多元化生态环境治理投融资机制。同时构建开发性金融、产业金融、供应链金融、科创金融等生态化组合的金融体系,将“金融+数字科技”融合应用,实现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 西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 东南亚:柬埔寨

  • 非洲:安哥拉、纳米比亚、南苏丹、坦桑尼亚

  • 蒙古

  • 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