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是提升北京全球竞争力的引擎。北京市政府通过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调整城市空间布局,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同时,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大城市病”;转变规划方式,保障规划实施。
北京市西城区西安门已于去年底完成提升改造并全新亮相,以崭新的面貌扮靓首都核心区。曾经是北京皇城的主干道,同时也是中轴线缓冲区的代表性街道,本次改造提升,使街区停车乱、行车难的交通顽疾得以解决,让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建筑亮出本来面目,勾勒出一条多元交融、庄重沉稳、健康漫步大街。83处历史风貌建筑“卸”下灰浆,还原建筑本身的历史肌理。
西安门大街东起府右街,西至西四南大街,是一条800多米的大街,改造提升前,交通是最让人头痛的问题,东段街口,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早晚高峰机动车平均每分钟通行27辆左右,人车混行、机动车占道情况由来已久。而西段缺乏停车资源,让相对开阔的便道和路面两侧成了停车场。为了更加快速推进西安门大街改造,西城区以属地街道为牵头单位,吹哨召集区住建委、交通委、商务委等24家单位,一方面缓解机动车拥堵,一方面缓解停车难问题。
据北京交通广播报道,西安门大街始建于元代,沿线文保单位众多。以路西口西四红楼为代表的83处历史建筑点位,通过恢复性打磨等方式实现精准“卸妆”,让多处文保建筑再现风华,展示核心区古都风貌。
泛华集团第三设计所副总经理乔宇江介绍,泛华集团在此项目中承担了市政设计部分,改造后的西安门大街,机动车道宽约3.5米,形成两上两下的交通组织。根据原有道路条件,尽量减少“扰动”的原则下,非机动车道形成两种形式,一种是机非混行,有效通行宽度约3.5米;另一种是有机非隔离绿化带的独立非机动车道,宽度约5米。在符合标准的前提下,对便道上的交通标志标牌进行了合并,这样行人慢行系统空间也有了一部分的增加,现状便道宽度平均在5米左右。
北京建筑大学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分院副院长史琦介绍,西安门大街的风貌改造其实是做了一个“减法”,大美则素。例如,西四红楼原来的灰墙面都是喷涂过的,掩盖了建筑原有的墙面肌理。经过一个多月的精细打磨,去掉了表面灰浆,400多平方米的墙面露出了旧有的红砖墙。打磨手法也很讲究,打磨多了,会伤到建筑的本真老样,打磨浅了,又不足以露出建筑本体。另外,我们还对沿街建筑的电箱、管线、飞线等进行了梳理。让建筑露出时代特征,才能展现历史风貌建筑之美。
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平安建设办科长檀建斌表示,目前街区沿线停车缺口较大,属地街道已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帮助居民协调周边停车场。通过前期摸排,西安门大街实际停放车辆约在120辆,其中有居民车辆约40辆。我们与周边的帝王庙停车场、西单北大街的两处停车场进行了对接,协调停车场给居民停车以相应优惠。居民去停车场的步行距离控制在10分钟以内,相关停车信息我们也都已经向居民进行了公示。
西安门大街从元代始建,每个时期都有历史痕迹留下,对于老街风貌要保护历史建筑的真实信息,保留城市发展不同时期的历史印记。通过“卸妆”达到尊重历史、保护传统,在局部空间展现什刹海多元文化,西安门大街街区已经成为开放的城市建筑博物馆。同时,通过前期调研摸排,全路段增设了200多套阻车设施,多处共享单车电子围栏。路西段设置了20个路侧电子收费停车位,解决了多年来的交通顽疾,让西安门大街“静”了下来。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北京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