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泛华 > 企业动态
杨天举 | 城市平台公司智能化转型:使命重构、平台化支撑与路径优化
发布时间:2025-09-23  浏览次数:42

在新型城镇化纵深推进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战略背景下,城市平台公司作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与资产运营的核心载体,其使命维度已从传统 “城市空间建设主体 ”,向 “产业生态运营商 ”“绿色低碳城市运营商 ”“数字资产运营商 ” 三重角色跃迁。过去,平台公司以“重建设” 为核心,聚焦城市物理空间的 “从无到有 ”;当前,需以“重运营、智能化 ” 为导向,通过 “ 自身平台化转型 ” 搭建开放协同生态,再依托智能化技术打通数据壁垒、优化运营效能,系统性破解转型攻坚、化债减压、城市空间资产盘活、上市公司价值挖掘、园区协同等核心课题。本文结合五大核心议题,基于现状分析提出规划层面的实践路径。


一 、使命引领,智破困局:城市平台公司的平台化转型之路

城市平台公司的智能化转型,从不是简单的技术 “堆砌 ”,而是锚定“产业运营、绿色低碳、数字资产 ” 三大新使命,以 “平台化建生态、智能化赋业务 ” 为核心逻辑,精准破解技术、数据、组织、资金四大核心难题。

(一)技术整合:搭好 “1+N + 生态 ” 架构,打通系统 “肠梗阻 ”

当前不少平台公司仍受两大技术痛点困扰:一是 “系统烟囱 ” 林立 — — 物业、园区、交通等业务系统各自为战,接口标准不统一,既推高集成成本,又让数据 “躺 ” 在系统里流不起来;二是陷入 “技术超前 ”误区 —— 盲目上马未成熟的 AI、数字孪生技术,结果技术与业务 “两张皮 ”,钱花了却没见实效。

要破局,就得跳出单一企业整合的局限,构建平台化技术协同体系:

1、以 “1 个统一技术底座 ” 为核心:整合云算力、物联网网关、通用AI 算法库,还预留政务云、第三方服务商接口,打好 “基础桩 ”;

(1) 兼容 “N 类现有业务系统 ”:覆盖城市空间资产、园区、交通等存量业务,不搞 “推倒重来 ”;

(2)链接 “生态伙伴 ”:联合头部科技企业、行业解决方案商,补全技术短板。

同时建立 “季度技术适配测试机制 ”,优先落地智能巡检、AI 客服、能耗监测等成熟场景 —— 既解决接口不统一、数据流通难的问题,又避免技术与业务脱节;更能依托这个技术平台对接政府智慧政务、产业服务系统,为后续挖掘数据价值、践行 “数字资产运营商 ” 使命铺路。

(二)数据治理:建 “分级确权 + 协同 ” 平台,破解 “数据不敢用、不会用 ”数据 “归属难定、合规风险高 ”,是转型路上的 “拦路虎 ”。结合“数字资产运营商 ” 定位,我们要构建平台化数据治理生态:

一方面按 “公共数据 - 企业数据 - 个人数据 ” 三级确权,联合法务、政府数据主管部门、行业专家一起 “划边界 ”,明确停车场、市政设施、闲置地块等城市空间资产数据的开放、共享、交易规则;

另一方面引入联邦学习、差分隐私技术,搭起 “数据协同平台 ”,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 ”—— 比如和交管部门协作时,通过平台完成交通场站流量分析,不用传输原始数据;和产业园区企业合作时,基于平台共享脱敏后的 “产业链画像 ”,既守好合规底线,又释放数据对产业运营的支撑价值。

(三)组织协同:组 “跨生态敏捷小组 ”,按下审批 “加速键 ”

传统组织模式下,部门 “各管一摊 ”,审批流程 “慢半拍 ”。要破解这一问题,就得推行 “跨生态专项小组 ” 模式:

小组不仅包含企业内部技术、业务、财务人员,还纳入住建、财政等政府监管机构,以及科技公司、运营服务商等生态伙伴,直接对接决策层。实际运作中,这种模式能把智能化项目审批周期从原来的 6 个月压缩到 2个月内。

同时优化考核机制,把 “数据共享率 ”“智能化项目落地进度 ”“生态伙伴合作频次 ” 纳入下属公司 KPI,和绩效直接挂钩 —— 既解决内部协同低效的问题,又强化平台公司与外部主体的联动,契合 “产业生态运营商 ” 对协同能力的要求。

(四)资金保障:构 “短快反哺 + 生态造血 ” 闭环,解决 “钱从哪来 ”

资金回报不确定,让不少转型项目 “不敢动 ”。结合 “绿色低碳运营商 ” 使命,我们设计平台化资金平衡方案:

1、短期先啃 “短平快 ” 硬骨头:优先落地智能停车收费升级、闲置物业线上化运营等项目,这类项目 3-6 个月就能见效,预计现金流能提升 15%,收益反哺数字孪生城市、园区绿色能源改造等长期项目;

2、长期靠 “生态造血 ”:依托 “资产运营平台 ” 整合闲置物业、特许经营权等城市空间资产,通过 PPP 模式、REITs 工具引入保险资金、产业基金等社会资本,减轻自有资金压力;

3、   还在平台上搭 “绿色项目融资通道 ”:针对光伏屋顶、智能储能等低碳项目,争取政策性金融支持,形成 “短期收益反哺、长期生态造血 ” 的资金闭环。

二、智赋化债:平台协同下的全链条破局

地方政府债务化解,要紧扣平台公司 “资产运营、数字服务 ” 使命,以“平台化整合资源、智能化精准管控 ” 为抓手,构建 “监控 - 盘活 -控增量 ” 全链条体系。

(一)智能债务管理平台:做跨主体 “监管中枢 ”

债务数据分散、预警滞后,是不少地方的痛点。我们搭起跨主体债务协同平台:

整合财政部门(债务规模、补贴计划)、平台公司(偿债来源、资产状况)、金融机构(利率、到期信息)的数据,做全维度的 “债务可视化看板 ”,把债务规模、期限、利率、偿债来源清晰呈现。

平台还设置 “提前 3 个月亮红灯 ” 预警机制,嵌入 “偿债模拟模

型 ”—— 输入城市空间资产盘活收入、绿色项目补贴等参数,就能自动生成最优偿债方案(比如优先还高利率债务、用低碳项目收益补缺口),让债务监管从 “分散式 ” 变成 “平台化协同 ”。

(二)存量资产智能盘活:靠平台释放 “沉睡价值 ”

依托 “城市空间资产智能运营平台 ”,激活闲置资产:

整合闲置物业(写字楼、停车场)、市政设施(老旧管网、闲置场站)、特许经营权(充电桩、垃圾处理)的数据,打通阿里资产、京东拍卖等线上交易渠道,联动中介机构、潜在投资者,形成 “定价 - 招商 - 交易 ” 生态。

1、精准定价:通过平台整合周边租金、人流量、能耗数据,给资产“算准身价 ”;

2、动态提效:像充电桩这类特许经营权,通过平台搞 “动态定价 ”— — 用电高峰时溢价 20%,一年收益能提 15%-20%;

3、绿色变现:对分布式光伏等绿色资产,通过平台对接碳交易市场,把 “碳减排量 ” 变成偿债现金流。

预计整体资产盘活效率能提升 40%,也呼应了 “绿色低碳运营商 ” 使命。

(三)债务增量管控:用智能评审 “把好源头关 ”

为避免盲目投资新增债务,我们建了项目智能评审平台:

对新增投资项目,用 AI 模型评估 “投资回报率(ROI)、现金流覆盖能力、碳排放量 ”,直接否决 ROI 低于 3% 或不符合低碳要求的项目;同时把评审数据同步给财政部门、金融机构,实现 “投资 - 债务 - 监管 ” 平台化联动 —— 金融机构凭平台数据决定是否放贷,财政部门靠平台监控项目合规性,从源头控制债务增量,保障化债可持续。

三、借力上市平台:增效创富的枢纽作用

上市公司是平台公司链接资本市场、践行 “产业运营、数字资产 ” 使命的核心载体。要通过 “平台化整合资源、智能化提升价值 ”,从资产、业务、治理、资本四个维度发力。

(一)资产注入:让优质资产 “证券化增值 ”

把平台公司的优质城市空间资产(成熟商业物业、智能停车业务、绿色能源项目)注入上市公司,通过 “上市公司资产运营平台 ” 实现证券化。

以上海城投保租房 REITs 的实践来看,不仅靠平台盘活了存量资产,还串联起租户、运维服务商、投资者,形成 “运营 - 收益 - 分红 ” 的小生态 —— 既释放了资产价值,又拿到持续现金流,反哺智能化转型。

(二)业务创新:以平台拓展 “产业链空间 ”

以上市公司为枢纽,搭 “智能化业务平台 ”:

一方面承接城市智能项目(园区智能化改造、政府债务管理平台建设、城市空间资产管控系统开发),联动 AI 算法公司、物联网设备商、系统集成商形成 “业务联合体 ”;

另一方面围绕智能化业务拓展外部市场,比如成立智能资产运营子公司,通过平台给其他城市输出空间资产管控服务,形成 “ 内生增长 + 外部拓展 ” 的双营收曲线,强化 “产业生态运营商 ” 角色。

(三)治理与资本:靠生态优化 “发展动能 ”

把上市公司 “透明决策、严格风控 ” 的机制,复制到平台化生态中:

治理端:引入产业、科技领域独立董事,参与智能化项目评审;推行“营收 - 利润 - 生态合作 ” 挂钩的激励制度,把核心团队薪酬和上市公司业绩、生态伙伴合作效果直接绑定;

资本端:通过上市公司并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 比如并购物联网设备商、AI 公司补技术短板,并购园区招商服务公司、资产评估机构整合资源,提升城市空间资产运营与证券化效率,最终形成 “业务 + 资本 + 生态 ” 的良性循环。

四、城市空间资产智能化:平台化整合下的盘活与数据积累

城市空间资产涵盖市政设施、交通场站、商业物业、住宅社区、闲置地块等全品类,需以 “平台化整合全场景、智能化渗透全流程 ” 为路径,实现资产高效盘活、运营效能提升,并同步积累数据资产,呼应 “公共服务供给 ” 与 “数字资产运营商 ” 双重使命。

图片
(一)分类型空间资产智能化:聚焦盘活与数据采集

1.   市政设施类:为路灯、管网、公厕等加装物联网传感器,通过 AI算法实现 “按需运维 ”—— 例如路灯根据夜间人流量自动调节亮度(非核心路段降低 30% 功率)、管网实时监测泄漏并定位,既降低 25% 运维成本,又采集 “设施使用频次、能耗强度 ” 等基础数据,为后续资产优化配置提供支撑。

2.   交通场站类:在公交枢纽、停车场部署 “智能调度 + 无感支付 ”系统,停车场通过车牌识别自动计费(出口通行效率提升 80%),公交枢纽基于人流数据动态调整发车频次,同时采集 “车流 / 人流潮汐规律 ” 数据,为周边商业配套规划、交通线路优化提供依 据。

3.   闲置资产类:通过 3D 建模将闲置厂房、地块上传至 “资产盘活平台 ”,标注面积、区位、规划用途等信息,对接产业投资者、文创企业;引入 AI 评估模型,结合周边产业规划、交通配套自动测算

“改造投入 - 收益比 ”,辅助制定 “厂房改文创园 ”“地块建分布式光伏 ” 等盘活方案,预计闲置资产盘活周期缩短 50%。

(二)统一空间资产智能管控与数据资产平台

搭建 “城市空间资产智能管控总平台 ”,整合全品类空间资产的运营数据、监测数据、盘活数据:

1.   运营管控层面:实时监控商业物业空置率、停车场使用率、市政设施运维状态,自动生成 “资产健康度报告 ”(如某写字楼空置超 6个月则触发招商预警),为招商策略、租金定价、运维资源分配提供决策依据;对接政府政务平台(住建部门资产监管系统、交通部门场站管理系统),同步运维数据以争取政府补贴,拓展收益来源。

2.   数据资产积累层面:在平台内嵌入 “数据确权与治理模块 ”,按 “公共数据 - 企业数据 ” 分类梳理资产数据(如市政设施能耗数据归为公共数据、商业物业租金数据归为企业数据),联合政府数据主管部门制定数据标准化规范;对接区域数据交易平台,将脱敏后的 “资产运营趋势数据 ”(如某区域商业租金涨幅、停车场使用率变化)转化为可交易数据产品,形成 “运营提效 + 数据增值 ”的双重价值闭环,夯实 “数字资产运营商 ” 根基。

五、园区产业链升级:平台化生态下的协同赋能与零碳转型

园区是 “产业生态运营商 ” 使命的核心落地场景,需通过 “平台化整合产业链资源、智能化提升协同效能、系统化推进零碳建设 ”,解决协同弱、预警滞后、招商精准度低、低碳转型慢等问题,打造 “产业链协同+ 能碳管控 ” 双驱动的园区生态。


(一)产业生态运营平台:赋能产业转型发展

搭建 “ 园区产业生态运营平台 ”。以数字经济为驱动, 以创新设计为引领,以科创为动能,以产业教育为支撑,以金融创新全过程赋能,融合地方特色主导产业, 整合企业生产数据(产值、能耗、产能)、物流数据(货运量、运输时效)、供应链数据(原材料采购、下游订单):通过 AI 模型识别产业链薄弱环节(如某环节供应商依赖度超 80%), 自动预警并推送备选供应商;实时监控企业环保、安全指标(能耗、碳排放、安全隐患),提升监管效率 —— 既保障产业链稳定,又为零碳转型奠定数据基础,契合 “绿色低碳运营商 ” 要求。

(二)智能化招商:平台化精准匹配

建立 “产业链企业数据库平台 ”,整合全国企业 “产品、产能、合作需求、绿色资质 ” 数据,通过大数据匹配园区产业链缺口;开发 “虚拟园区展厅 ”,以 3D 建模展示园区智能厂房、物流枢纽、绿色能源设施(如光伏屋顶、储能站),吸引异地企业线上考察,预计招商成功率提升 40%以上 —— 通过平台化精准招商,加速产业链补链强链,优先引入低碳、高附加值企业。

(三)零碳园区打造:构建城市能碳综合运营智能体,赋能多维转型

以 “能碳协同管控 ” 为核心,打造 “城市能碳智能体 ”,推动园区产业、空间、能源全面转型:

1.   能碳智能体架构搭建:整合园区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企业生产能耗、公共区域用能数据,构建 “能源监测 - 碳核算 - 智能调度 ” 一体化平台。通过 AI 算法实现 “源网荷储 ” 协同(如企业用电低谷时储能,高峰时优先使用光伏电力),实时核算园区碳排放量并生成 “碳足迹报告 ”,对接城市碳交易平台。

2.   赋能产业转型:在平台内为企业提供 “低碳生产咨询 + 碳资产管理 ” 服务 —— 基于企业能耗数据定制节能改造方案(如替换高耗能设备),协助梳理 “碳减排量 ” 并对接碳交易市场,将碳资产转化为企业收益;设立 “零碳产业基金 ”,通过平台引入绿色金融机构,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低息贷款。

3.   赋能空间转型:推动园区空间 “绿色化改造 + 智能化适配 ”,在新建厂房采用绿色建筑标准(如光伏幕墙、雨水回收系统),在现有空间加装能耗传感器与智能温控系统;通过能碳智能体统筹园区公共空间用能(如路灯、绿化灌溉),实现 “按需供给、动态调节 ”,预计园区整体能耗降低 30%。

4.   赋能能源转型:依托平台整合园区内外能源资源,引入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构建 “分布式能源 + 电网 ” 互补体系;开发“能源共享平台 ”,允许企业间余电交易(如某工厂光伏余电出售给周边企业),形成 “可再生能源生产 - 共享 - 交易 ” 生态,推动园区能源结构从 “传统依赖 ” 向 “绿色自主 ” 转型。

(四)协同运营:平台化资源优化

搭建 “ 园区企业协同平台 ”:实现企业间订单共享(闲置产能对接需求)、物流资源协同(智能调度降低 15% 物流成本)、金融服务对接(基于生产数据提供精准信贷);与能碳智能体联动,将 “低碳运营成效 ” 纳入企业协同评价体系(如低碳企业优先获得订单推荐),形成“产业链协同 + 零碳管控 ” 的双向促进机制,推动园区向 “绿色低碳产业生态 ” 转型。

结语

城市平台公司的转型是 “使命重构 - 平台化支撑 - 智能化驱动 ” 的系统性工程:以 “产业生态运营商、绿色低碳城市运营商、数字资产运营商 ” 为使命引领,通过平台化转型搭建开放协同生态(整合政府、企业、金融、科技等主体),再依托智能化技术破解转型痛点、提升运营效能。五大核心议题中,智能化转型是基础、赋能化债是责任、城市空间资产智能化是抓手(兼顾资产盘活与数据积累)、上市公司是路径、园区升级是核心(新增零碳维度)—— 五者依托平台化生态相互支撑,共同推动平台公司从 “传统建设者 ” 向 “数字城市服务商 ” 转型,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动能。

  • 西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 东南亚:柬埔寨

  • 非洲:安哥拉、纳米比亚、南苏丹、坦桑尼亚

  • 蒙古

  • 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