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泛华 > 企业动态
“点线面体”统筹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
发布时间:2022-07-28  浏览次数:742

在我们国家以往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往往是根据城市的人口、经济、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城市的自然条件来确定城市建设发展的规模、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等,反而忽略了“水”的因素,才会造成现状水污染严重、城市看海等“城市病”的愈演愈烈。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要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水的因素,“以水定城”“以水定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城市建设的各项内容都要考虑“水”的需求。将水的“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箴言,贯彻进所有的建设行为当中。基于城市水文循环,重塑城市、人、水新型关系的新型城市发展理念,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水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能吸收,能渗透,能涵养,能净化,能释放。“全域海绵城市”作为海绵城市的升级版,其是站在更高维度、大区域是着眼于建设人水共生的和谐城市生态,采取系统化、全局观的理念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并按照“点-线-面-体”的系统化推进。 




(一)“点”——海绵城市技术集成和技术创新

技术层面来说,海绵城市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通过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在“渗、滞、蓄、净、用、排”六个方面分别采取措施,将自然途径和人工措施相结合,最终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1、源头吸收技术。着重强调低影响开发理念,通过修建绿色基础设施加强地面径流渗透性,有效吸收和滞留雨水,如雨水收集、生物微循环、绿植栽培、排水防洪铺装。

2、过程控制技术。将绿色基础设施和建设相结合,在修建植草沟、植被缓冲带基础上,对传统水处理基础设施,如污水处理厂、地下管网、排水泵站等,同样进行新建和改造,主要包含雨水调蓄设施扩容、深层调蓄隧道技术应用、雨水地下净化和再利用系统设计、以及排水管网优化等。

3、末端调蓄技术。通过渗透塘、蓄水池、雨水罐、雨水湿地等手段构建多功能末端调蓄系统,对自然水系进行保护和利用,形成健康水循环体系。

4、数字化技术。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实时监测城市水文信息、生态信息,以物联网、大数据、仿真模型等技术为手段,建立城市水环境综合管理体系、雨水资源化利用管理系统、城市防洪排量综合管理体系。

(二)“线”——全过程、一体化思维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如果说建筑、社区、园区是海绵体的细胞,那道路、河道工程、水利设施、公共空间、地下空间、城市管廊等各种基础设施就海绵体的网络疏导系统,尤其是河道系统,它们的清洁、流畅和通达是城市海绵体健康运行的基础和保障。

推进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建设,要统筹城市水资源利用和防灾减灾,统筹城市防洪和排涝工作,遵循区域生态基础设施连续性、完整性原则,新建市政道路全部落实海绵建设理念,充分利用道路绿化带实现对雨水的净化,并开展生态修复、城市更新、产业园区升级、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地下空间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按照规划建设一体化、施工一体化、全过程咨询和EPC工程的等全过程、一体化的思维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健康循环的城市水系统。

(三)“面”——数智赋能,打造全息化数字运营体系

通过数智助力,形成“多方共治、绿色低碳、创新示范、数字智慧”的全域海绵城市新模式,打造系列的数字运营平台系统:

1、海绵城市数字规划平台。通过可视化的规划一张图辅助模型系统,并对城市的土地资源、生态资源、水系统、绿色空间利用进行智能匹配分析,让城市更集约发展,实现针对城市绿色生态、绿色空间、绿色基础设施市政、交通等关键决策领域资源的智能动态规划。

2、海绵城市建设协同管理平台。面向业务领导及时掌握海绵城市建设进展信息的需求,是海绵城市项目信息、考核信息、规划信息、实时监测统计信息等综合信息的有机结合,不仅是海绵城市建设成果的直观展示平台,还融合了海绵城市项目立项审批、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城市排水(污)工程运行调度、海绵城市建设评估和考核等全流程环节,还有海绵城市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海绵城市建设业务支撑平台、各政务部门协作交流平台和公众参与平台。

3、海绵城市智慧运营管理系统。基于GIS地图或轻量化CIM可视化管理,提供整个海绵城市的地块规划图、项目考核图、监测信息图、考核指标图和径流系数图。可查看海绵城市建设过程数据与实施效果,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设计降雨量、设施数量和规模、每个地块中设施的径流控制数据、具体某设施的空间布局、控制指标详情及设施的监测数据。

通过对雨水调蓄重要节点、建设项目排出口、河流断面等重要位置进行监测,用实际监测数据来反应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为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的综合管理和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的评定提供数据支撑。实现对典型海绵项目、污水处理厂、企业、排水管网、河道、漳泽湖及湿地水域水质水量和气象信息实时监测、联动评估预警和同步调度管控,实现海绵城市智慧管理。

(四)“体”—从生态到细胞,构建全域化海绵系统

全域海绵城市作为海绵城市的升级版,包括流域区域、城市、片区、社区/建筑…等不同层级的海绵系统:

1、第一个大海绵体,从全域视角出发,以海绵城市建设为理念,结合小流域治理、区域生态修复及乡土文化保护等,构建“山—城—水—湖—林—草”全域系统体系,并从实现城乡统筹、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入手,打造自然生态板块(包括山水林湖草)、农田板块和人类的聚集地(城市和村镇)的生态统筹。城市和村镇要建设海绵城市,农田要建设海绵农田,山水林田湖草要成为生命共同体。

2、第二个中海绵体,以海绵体系理念构建来带动城市的建设,按照各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施公园绿地海绵化建设改造。结合城市更新,建设口袋公园、街头绿地建设,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提升收纳自身及周边雨水的能力;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各地要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储备制度,编制项目滚动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避免大拆大建。

3、第三个小海绵体,是片区的海绵体。通过海绵型公园和绿地,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加强对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恢复,禁止填湖造地、截弯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建设行为。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逐步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河道系统整治,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恢复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实施生态修复,营造多样性生物生存环境。

4、第四个微海绵体,单体建筑和社区的海绵系统构建。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形成社区级海绵系统。


总之,“全域海绵城市”建设是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并基于城市水文循环,重塑城市、人、水新型关系,也是推进区域整体治理,是解决大城市病的一种新型的、重要的城市发展方式。需要通过构建全域化海绵系统、全面系统的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全息化数字运营体系和全产业绿色循环生态系统化思维统筹推进。

  • 西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 东南亚:柬埔寨

  • 非洲:安哥拉、纳米比亚、南苏丹、坦桑尼亚

  • 蒙古

  • 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