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94年上海埋设第一条煤气管道开始,经过100多年的建设积累,上海地下管线的总长度超过4万公里,同时三分之一左右的管线的“年龄”已经超过50年。由于管龄过长,外界的影响极易造成管道开裂,出现漏水、漏气,甚至路面下沉、开裂而引发事故等严重后果。
瓶颈一:整体规划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20年里,上海曾经在建设时间、工程类型、技术标准、管理法规等方面引领过我国城市综合管廊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但也面对着种种瓶颈问题。
在1995年发表的《上海浦东新区“张杨路共同沟”简述》一文中,当时任职于上海城市建设设计院的程慧伊建议:“今后在进行共同沟建设前必须先做好规划工作,必须先进行共同沟的网络规划,而且必须与该地区道路网络规划和交通网络规划协调统一。”“共同沟”这个词是日语的舶来品,指的就是地下综合管廊。
“现在,国家重视是好事,但在建设同时应尽快建立相关管理法规,以避免无序和浪费。”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给排水环境工程设计研究一院院长朱浩川直言,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原则应有三个:确有必要建设的重点区域、发展中的新城区和规划管线密集区域。
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本市在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时总体态度是审慎的,“谋定而后动”。目前,有关方面正在制定全市层面的地下综合管廊规划。
早在2003年至2004年,本市编制的《上海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中已经提出,由于城市道路下的地下空间资源有限,使得管线敷设的空间容量日趋饱和,管线扩容、增设的难度与管线间的相互干扰也越来越大,提高城市管线建设的集约化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中心城有条件的地区应规划考虑设置共同沟。共同沟大致可分为干线共同沟、支线共同沟、专业线缆沟三种类型。
“目前我国南方地区主要是电力、通信、给水管线入廊,张杨路共同沟在设计时引入了燃气管线。而北方地区,还有供热管线可以入廊。”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王家华介绍说,因地制宜是地下综合管廊设计时的重要一环。他举例说,张杨路共同沟设计时,有人提出雨污水管道也入廊,其实有的地方天然有起伏,可利用重力差,很适合布置污水雨水管线,但张杨路地势平坦,当时专家论证后认为暂不需纳入。
同济大学教授束昱认为,上海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规划建设任重道远,在规划编制、建设规模、投资模式等方面已滞后于国内其他城市。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编制《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这是一个重要契机。他建议,目前应创建由干线、支线、缆线组成的城市综合管廊网络体系,考虑与城市未来地下道路、地铁、地下物流等设施整合共建,制定“十三五”及2020、2030、2040的建设发展目标,抓紧时间修订完善适合上海市建设发展的技术标准、管理法规及引入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建设新模式。
瓶颈二:入廊成本
“地下综合管廊,有点‘叫好不叫座’的味道。”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让我们先来分享一组数据:
国内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成本,目前已经达到每公里1.2亿元左右。
上海张杨路和世博园地下综合管廊的运营维护成本,每年均达到四五百万元。
“对于管线单位来说,开挖的一次性成本和管线入廊每年要缴纳的费用相比,一个可能是一次100万元,另一个可能是每年20万元,于是天然就缺乏入廊的意愿。”
张杨路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由政府全额投入,并不存在钱的问题。但管线不入廊,则直接影响到地下管廊的实际效用和成本回收。
记者多次试图联系张杨路地下综合管廊的管理单位进行采访,对方均婉言谢绝。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曾承接不少城市地下管廊设计工作,在进行地下管廊必要性分析中发现,入廊管线的维护、抢修成本低于直埋。“地下管廊的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光靠收费,不可能回本,政府势必要对入廊单位进行补贴。但从社会效益层面讲,避免了多次开挖带来的交通问题、路面损耗,也避免了管线开挖中误损。”朱浩川说。
强制入廊、平衡收费,这是众多地下空间工程师和规划专家从张杨路共同沟的发展中得出的结论。在今年地下管廊试点城市的申报要求中,是否制定强制入廊政策、建设费用和运营费用合理分担政策、运营管理办法等成为重点评审内容之一。
“我相信这个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恒栋主编过城市综合管廊的国家标准,他向记者透露,今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指导》,修订发布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制定发布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投资估算指标》(试行)。
这些文件中透露的信息是,国家层面下一步将编制专项规划,建立项目库——会同有关部门和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建立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库,明确5年滚动项目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优先支持成熟的项目。
为了加强入廊管理,在地下综合管廊以外的位置新建管线的,规划部门不予许可审批,建设部门不予施工许可审批,市政道路部门不予掘路许可审批。同时,鼓励由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地下综合管廊,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贴、贷款贴息等形式,鼓励社会资本组建项目公司参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优化合同管理,确保项目合理稳定回报。
瓶颈三:运营安全
“地下空间防灾是个大问题。建设和运营中的灾难类型和发生机理与防御对策都不同。我们的确要重视,要研究,需要制定预案及配套技术措施。”束昱特别提到了许多人可能忽视的安全。近些年来,他带领的研究团队一直研究地下空间使用安全技术规程及风险评估实用技术,研制了成套安评技法及应急预案。
地下空间存在的致灾风险有火灾、水灾、恐怖袭击、地下空间犯罪、地下空间疏散难、污染及有毒化学品泄漏、供电故障、地下空间车祸等。
“张杨路地下综合管廊设置了中央计算机数据采集与显示系统,还配套有灵敏的感温消防系统。”朱浩川说。
建设专家分析说,地下防灾考验三种能力:抗灾恢复保障力、灾害损失评估力和灾后恢复重建能力。 (新民晚报记者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