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泛华低空经济研究院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代表,是中央政策强力驱动与地方经济转型需求的深度契合,目前国家20余个省市密集出台专项政策,北京、上海、广州竞逐“天空之城”示范区,预计203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3.5万亿,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战略窗口期。鉴于目前各地方财政紧张,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撑体系成为破局关键,通过探索“区域经济+低空经济”融合发展创新模式,打通“中央资金引导-政策金融托底-市场资本造血”全链条体系,推动低空经济从技术概念转化为区域经济新引擎,在低空经济价值高地与投资洼地之间架起资本桥梁。
一、中央预算内资金:战略引领与顶层设计先行
低空经济已被纳入国家战略体系,地方政府应立足自身低空资源禀赋和区域战略定位,强化城市低空经济顶层设计,协同承载“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生态文明、数字经济”等宏观战略,聚焦低空应用场景牵引,优先发展低空物流、应急救援等规模化场景,同步推进空域管理改革与基础设施标准化,在政策导向下强化低空先行示范价值,孵化包装城市低空经济“点线面体”完整项目体系,通过“新引擎新赛道”“交通新基建”等专项精准投放,导入中央预算内资金,实现“政策-技术-基建”三层赋能,加速万亿级市场释放潜力,具体支持比例与领域如下:
核心技术及制造支持:聚焦“新引擎新赛道”专项,中央投资比例≤15%,重点覆盖“航空航天批量化低成本生产制造项目”,推动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无人机等装备量产,同时间接支持产业链关键技术(如电池、飞控系统)。
基础设施与场景应用:对于机场建设,运输机场新建/改扩建项目获差别化支持,枢纽机场≤45%、支线机场≤90%,为通用机场、起降点提供基础。对于物流基础设施,支持智慧物流平台、冷链仓储等,比例≤30%,助力低空物流场景落地。
安全与生态保障:2025年国家发改委强调安全为基石,资金配套聚焦低空智联网、通感一体化设施,率先构建监视通信导航系统。
二、专项债与超长期国债:筑牢基础设施底座
专项债解决项目“启动难”,超长期国债攻克技术“卡脖子”,二者通过“资本金补充+设备升级+新基建覆盖”三重路径,共同夯实低空经济“飞得稳”的底座。202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首次将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纳入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范围,并明确比例上限由25%提高至30%,直接解决了低空基建项目的资本金短缺问题,例如通用机场改扩建、低空飞行服务站、起降点等硬件设施建设,专项债与地方基金协同撬动社会资本,加速形成“实物工作量”。
2025年起连续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重点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安全领域,其中低空经济成为核心投向之一。2024年7月,发改委与财政部统筹3000亿元超长期国债资金,加码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例如对新能源飞行器购置补贴标准提升100%(如纯电动航空器补贴增至2万元/辆),直接推动eVTOL、无人机等装备的电池技术迭代与量产应用。此外,国债资金优先投入低空智联网、通感一体化设施等新型基建,例如“中移凌云”低空运营平台在湖北构建的智能监控网络,为低空飞行提供实时通信导航保障,弥补了空域管理短板。由于具备长期资金属性(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