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泛华 > 关于泛华 > 泛华观点
挖掘地方特色资源禀赋,实现全要素聚集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16-04-16  浏览次数:8423

    泛华集团自成立以来,一直在做城市建设。对于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和路径做了深度的理解和研究,同时,泛华也是这一领域的引领者和实践者。一言以蔽之,泛华是为城市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投资运营商和建设服务商。我们为城市发现需求、创造需求,发现价值、创造价值,经过诊断咨询为城市提供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并研究围绕纲领如何实施,泛华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诠释供给侧改革的内容。

  站在城市的角度,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挖掘本地特色禀赋资源,把后发优势变成比较优势,迅速形成示范效应,对于县域经济而言,更是如此。

  我们理解的新型城镇化是需要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县域经济、带动特色镇域经济、带动广大农村的四层有机结构体系,在此体系里,县域经济起到重要节点作用,如果中国县域经济都能够做到特色发展,那么中国经济将得到可持续发展。

  站在县域经济的立场上,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城镇化,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可以说,城乡统筹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关注的重要节点。

  城乡统筹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农村,但是其实施办法和路径却不止于农村。同时,城镇化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新型城镇化战略,并不是一个单纯致力于推进城镇发展的战略,而是把“城镇化”当做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带动农村发展,逐步缩小或消除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与传统的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把人口城镇化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对于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将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每一个县域经济实体在践行新型城镇化时必须依托自身的比较优势,挖掘地方特色禀赋资源,把后发优势变成比较优势,迅速形成示范效应。

  改革开放初始30年,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充分利用了国家的人口红利,很多县级行政区都形成了以劳动力输出为重要经济收入的发展模式。然而,随着我国人口自然出生率的降低和老龄化的加剧,曾经的人口红利已经不复当年之盛事。如何让外出务工大军理性回到家乡创业,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地方决策者下一步应考虑的重要问题。

  新型城镇化,要以工业化为动力、以现代农业化为基础,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以信息化为手段,真正实现新四化的高度融合。因此,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发展动力源的发掘,载体的承载能力以及信息化手段的研究,最终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县域经济,其实现路径就是围绕特色产业,形成规模效应,产生经济动力源,最后达成城乡统筹,让农民进社区,产业进园区,土地资源适当流转,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新型城镇化的红利。

  我国的县域地区,具备的优势各不相同:交通区位优势、经济区位优势、老少边穷地区、边贸地区、沿河沿江地区、革命老区等等。每一个地区的优势都不尽相同,地方政府应从区位优势和要素禀赋研究入手,探讨路径创新,其核心就是要围绕当地的要素禀赋,进行系统整合,有效叠加,把比较劣势变成比较优势,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经济优势变成产业优势。

  推进扶贫开发成为“十三五”规划十个目标任务之一。对于大部分县域经济实体而言,这将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地方政府如果能够运用系统思维,围绕上述要素进行挖掘和梳理,一是探讨国家红利能否落地,二是探讨地方产业能否被包装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探讨结论的基础上研究功能区承载问题,最终实现创新、绿色、开放、协调、融合。最后,大家同唱一首歌,一张蓝图画到底,将创想变成蓝图、蓝图变成项目。这也正是十三五规划的精髓之所在。

  • 西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 东南亚:柬埔寨

  • 非洲:安哥拉、纳米比亚、南苏丹、坦桑尼亚

  • 蒙古

  • 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