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泛华 > 关于泛华 > 泛华观点
强化城市核心功能 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大武汉复兴之路
发布时间:2017-01-08  浏览次数:8852

  2016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规划中明确指出,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成功突围入选国家中心城市,意味着武汉城市的发展定位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将在全国发展大格局担当起战略支撑作用,在中部崛起、长江城市群中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带动整个区域发展,成为打造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2011年武汉正式提出复兴大武汉,吹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号角之初,泛华参与到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谋划之中,承接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研究,并出版城市发展系列图书《国家中心城市与城市的战略思维》,提出:

  将城市自身功能打造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有效承载国家战略使命;
  以城市聚集力打造为着眼点,通过区域要素资源的快速积聚带动城市竞争力提升,实现城市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通过系统规划集成,形成能够指导城市发展的经济作战地图;
  运用开发性金融理念,以结构化金融设计来完善城市投融资体系,实现城市发展的金融破题;
  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思维创新和系统的战略支撑。

 

 


一、厘清武汉与国家中心城市差距  寻找破题路径


  2011年武汉正式提出打造国家中心城市,但是当时武汉发展情况,无论是经济总量、高端功能、辐射带动作用还是承载国家战略、国际性,都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要求都尚有差距,对于如何打造国家中心城市还茫无头绪,泛华集团从理念、价值、功能、路径和区域提出了破题思路。


理念突破:突破经济视角局限,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从生产关系、社会环境改良的视角思考发展理念、价值方向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突破城市空间局限,面向区域联动发展,实现战略为势、区域做局是武汉提升自身城市能级、发挥城市功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必然之路。突破产业功能局限,面向生产力提升,以系统创新的理念,构建大武汉城市区域的创新功能体系。


价值破题:突破经济价值视角,挖掘武汉在政治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创新价值、示范价值等方面的资源和潜力。


功能破题:围绕武汉定位国家中心城市的方向和目标,强化武汉在国家层面的核心功能开发与战略聚焦,举全市之力打造产业的创新功能、市场的流通功能、城市的宜居功能。


区域破题:突破武汉城市及城市圈的局限,着眼于未来大武汉都市群的发展,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实现区域共建、跨区域统筹发展,突破传统的增长极及城市群发展演进逻辑。


新区破题:谋划新的武汉战略功能载体,承载国家层面的改革试点与创新示范,构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抓手及标志性区域。


路径破题:以营销造势、长江中群城市群统筹发展战略规划、武汉创新改革试验新区建设规划等方式,谋划武汉定位国家中心城市的具体路径与措施。


二、塑造国家中心城市核心价值  打造国家功能中心


  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国家城镇体系顶端的城市,如何体现国家意志、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跻身国际竞争领域、代表国家形象,泛华集团提出以产业优化升级、国际化提升、社会价值引领,区域协调为重点,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区域分工,打造“共和之原点、中兴之根本、风尚之潮头”三大国家角色,同时打造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三大国家职能,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努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确立武汉作为“中部地区核心增长极、国家系统创新高地、区域统筹发展示范区、中国社会风尚新标杆”的国家战略地位。


1)提炼武汉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三大国家角色


——共和之原点:概括武汉在共和国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缔造者地位,强化武汉的历史使命与民族责任。


——中兴之根本:体现武汉在中华民族真正的复兴与深度的崛起中承担的责任,在引领中部崛起和推动国家经济、城市与社会转型发展,培育民族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战略地位与使命。


——风尚之潮头:以“敢为天下先”为精神支撑,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抢占商贸流通高点,营造创新环境、重塑社会文化、提升城市地位和话语权、强化在国家新时期发展战略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2)构建武汉定位国家中心城市的四大核心价值


  区域统筹发展示范区:武汉一枝独大的区域经济特点使区域的统筹发展成为难点、也成为武汉复兴的必然路径。发挥武汉产业及功能高点,以机制体制的创新实现跨区级、市级甚至省级行政区划的合作共建,既是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精益发展的要求,也是武汉“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的重要方向。


  中国社会风尚新标杆:武汉作为“共和之原点、中兴之根本”,有责任、有能力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打造“公民社会、信用社会、活力社会、文明社会”的楷模,将“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市场经济、产业发展、文化繁荣联系起来。


  国家系统创新高地:充分利用武汉优越的区位条件、健全的工业体系、雄厚的技术创新资源、全产业链的功能布局,通过高端服务业功能、供应链管理功能、科技创新功能的强化,形成区域系统的创新能力和承接国际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能力。把握国际服务业进入中国的大趋势,强化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打造中国服务业开发开放的新窗口、新特区。


  中部地区核心增长极:利用武汉位于中国两大生产力主轴交点的位置,承担起中部中心城市的整合与引领重任,打造中国中部地区增长极,构建中部极核带动网格化发展的新格局,推动长江中游都市群的形成。将武汉打造成为中国内陆开放之心、中国创造之心、发展动力之心、全球产业要素交流交易之心,国家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支点和全产业链布局的都市产业连绵带。


3)打造三大国家功能中心


  国家创新中心:发挥武汉科教、人才的综合优势和国家老工业基地健全的工业体系、全产业链的功能布局优势,依托并延伸武汉光谷、商贸流通枢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等政策高点、功能高点,通过搭建科技教育资源集聚、孵化、转化平台,强化产业资本、创新金融、产权交易等高端服务业功能,着力提升高端创新要素资源的集聚配置功能、创新成果的加速转化及产业化扩散服务功能,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形成区域系统的创新能力和面向国内外的全产业链整体转移、重构和承接能力。集聚创新人才、创新资本、创新企业,营造创新文化、构建创新机制、打造官产学研协同创新链,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民族工业自主创新的摇篮、国家创新产业链集聚高地、中国服务业开放的新窗口、下一代科技革命及产业革命的参与者和引领者。推动武汉及区域发展从“要素导向型”迈向“创新导向型”。


  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商贸重镇的综合优势,强化武汉在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及全国交通通信枢纽地位,依托武汉高新技术及制造业的基础,升级现有的商贸流通功能,着力提升流通控制与管理要素及市场交易要素资源的集散配置功能,突出发展集聚高端商贸物流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功能,打未来流通牌、做现代大商贸文章、强化现代供应链整合服务,建成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全球采购服务中心、市场营销中心、物流服务中心。将武汉建设成为国家全球化的新窗口、现代流通服务高地、国际高端服务功能聚集区、新时期国家智慧示范城市。


  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 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打造以光电子信息、激光加工、桥梁设计等一批代表国家最高水平和国家标准级的重点行业。在城市郊区和城市圈布局一批大规模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大都市区的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高度重视研发设计、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高度融合,增强对高端制造业的吸引力,培育、集聚一批参与全球竞争的先进制造企业和产业集群,实行产业链条重组,构建大都市区一体化的主导优势产业链,提升产业整体竞争优势。逐步实现由武汉制造向武汉创造转变。强化武汉中心城区向高端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周边城镇和产业园区要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将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创新之都、设计之都、品牌之都。

 



  武汉已经确立为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对于如何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形成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的城市功能,担负着带领区域内其他城市发展的职责,需要聚集大量势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增强城市聚集和扩散效应,使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能够有效的承载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形成发展示范、形成强大的创新能力,参与国家竞争,打造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

  • 西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 东南亚:柬埔寨

  • 非洲:安哥拉、纳米比亚、南苏丹、坦桑尼亚

  • 蒙古

  • 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