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泛华 > 关于泛华 > 泛华观点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中小城市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6-05-18  浏览次数:8356

     伴随新型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中小城市的发展成为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阵地。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定调为“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并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等重大决策,为中小城市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然而,近十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呈现大城市、中小城市“两端集聚”态势,20万人口以下的城镇集聚了51%的城镇人口,中小城市人口的集聚能力不断加强。中小城市作为我国城市群网络体系的关键节点和基础构架,是我国城镇化的主力军,解决城镇问题的关键点,是促进城市群分工协作、提升集群效率、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动力源。在我国特大城市过度蔓延、“大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中小城市城镇化动力严重不足的现实条件下,发展中小城市,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精准扶贫、提升城镇化质量、把握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当前我国中小城市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和难点。首先是金融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融资模式单一,难以满足城镇化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其次是产业发展上,除了一些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优势明显的区域,我国中西部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城市经济仍然处于低水平、低质量、低附加值的工业化初级或中级阶段;再次在区域协同上,中国各区域的发展竞争激烈,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弱,以GDP为核心的同质化建设与发展,难以形成有效的分工与协同。

  在此背景下,泛华集团根据多年深耕城市发展建设运营的角度提出:新型城镇化应包含四个层级,即区域中心城市、县域经济、特色乡镇及广大农村。因此,泛华认为:


    中国未来的结构升级关键在中小城市;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中小城市;中国未来的主要市场在中小城市;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核心在中小城市的发展。


  我们认为,解决中小城市的问题应从新型城镇化入手,而新型城镇化是“新四化”高度融合的,即以工业化为动力,以农业化为基础,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中小城市的产业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智慧生态、城乡统筹、创新驱动、文化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并以这样的一个导向来研究中小城市的理论体系、技术创新路径等,并结合多年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为解决中小城市发展提供了创新的理论体系和科学指导,为中小城市的发展提供一套系统解决方案。

  要实现中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动力源问题,只有解决了动力源,作为载体的基础设施才能跟进,社会资本才有可能进入,再结合信息化的手段,实现新型城镇化。因此,我们提出了这样的发展路径:

  第一,研究发展和动力问题。站在区域发展和顶层设计的角度,解决要素聚集,创新技术路径和行动纲领,完成战略产业空间的系统规划。通过理念创新,统一思想;通过理论创新做好顶层设计;通过流程创新、机制创新,做好价值分享及推动机制;通过组织创新,做好组织保障;通过挖掘特色优势资源,形成龙头产业、配套产业和机会产业,实现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带动城镇化。

  第二,解决建设和标准问题。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中央“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指导思想,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实现城市的精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解决运营和效能问题。通过产业+金融+互联网+土地,实现要素提升,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科学的发展模式做旗帜,以创造项目孵化器投资品为抓手,以城市发展联盟为平台,以构建城市产业化为支点,以创新结构金融体系为翅膀,以信息化为手段,联盟营销,专业分工,业务合作,产业联动,重构城市产业价值链和生态圈。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尤其是中小城市的城镇化应以“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城市运营管理”为核心发展理念,解决好城市的动力问题、标准问题和效能问题,在中小城市创造就业机会和消费市场,推动文化、健康、旅游、商贸物流、特色农业及相关特色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中小城市的产业集聚力及人口集聚力,真实促进农业人口市民化的转化,合理运用PPP模式,发现需求、创造需求,发现价值、创造价值,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分享到:0
收藏
打印
  • 西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 东南亚:柬埔寨

  • 非洲:安哥拉、纳米比亚、南苏丹、坦桑尼亚

  • 蒙古

  • 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