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由北京建筑大学与泛华集团共建的“城市基础设施与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在京举办技术交流会。本次会议以“产教融合共促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旨在充分发挥北京建筑大学学科、科研创新和专家资源优势与泛华集团城市发展、建设及运营优势,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助力碳达峰、碳中和重大目标实现,引领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俊奇,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海燕,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季节,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国际化发展研究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北京建筑大学资产公司、北建大科技园公司等单位相关领导与教授,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绿色建筑发展处处长梁浩,泛华集团董事长、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杨天举,泛华集团生态发展事业群、新城建事业群、绿色建筑事业群、数字岩土事业群、区域能源事业群、数字运营中心等相关负责人出席。本次交流会以线上、线下形式召开,共计百余人参加。
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俊奇,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海燕,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中心副主任季节,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院、国际化发展研究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北京建筑大学资产公司、北建大科技园公司等单位相关领导与教授,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绿色建筑发展处处长梁浩,泛华集团董事长、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杨天举,泛华集团生态发展事业群、新城建事业群、绿色建筑事业群、数字岩土事业群、区域能源事业群、数字运营中心等相关负责人出席。本次交流会以线上、线下形式召开,共计百余人参加。
泛华集团战略发展部总经理雷超兵介绍了泛华集团技术集成创新发展情况。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海燕,讲解了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进展与展望。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绿色建筑发展处处长梁浩以《建筑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与转型升级》为题作主题演讲。自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正式获批以来,双方持续从组织层面、项目层面、技术层面等进行了多次交流与对接,此次技术交流,是切实推进产学研用融合,技术生态构建,技术研发转化,共促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目标的一次重要活动。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王瑞祥:能源利用技术研究点滴与未来应用启迪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王随林:低温热能深度低碳高效利用
国际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群力:零碳建筑与低碳区域能源关键技术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王佳:智慧空间操作系统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刘然彬:碳中和目标下的污水资源能源化路径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庞小兵:高精度温室气体检测仪及便携式环境检测装备的产业化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王文亮:海绵城市与水环境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土木与交通学工程院院长、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季节:低碳路用材料研发与循环利用技术
围绕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针对城市基础设施与建筑绿色低碳技术需求,以聚焦建筑用能清洁高效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物控制与碳减排、低碳路用材料研发与循环利用、温室气体智能监测技术与装备为四大重点攻关方向,北京建筑大学相关学院教授分别作了分享。从技术、装备、标准、方案等多维度探讨,如何以学术研究结合泛华优势,创新产学研的合作模式打造优势品牌,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建筑绿色低碳技术的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转化。
数字岩土事业群牵头人王鹏博士:泛华岩土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
数字运营中心总经理郭威:全要素智慧城市系统解决方案
新城建事业群牵头人颜二茧: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对极端天气风险的整合调度与策略探讨
副总工程师周长胜:城乡环卫一体化发展的技术应用场景
区域能源事业群牵头人白首跃:区域能源系统解决方案
泛华的技术研发及创新是从解决实际应用中的技术难题开展的。结合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重点攻关的科研方向,泛华集团生态发展事业群、绿色建筑事业群、数字岩土事业群、区域能源事业群、数字运营中心等业务负责人分别从工程建设、城市建设、城市运营三个维度,结合技术研发、集成在业务中的应用及推广等作了分享。
会议期间,李俊奇副校长代表北京建筑大学向杨天举董事长颁发了北京建筑大学客座教授聘书,邀请杨天举董事长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以产教融合、产学研用等方式为北建大师生传经送宝,提升行业发展。
李俊奇副校长作为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对本次技术交流总结讲话。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下,双方共同建设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是时代所需。经过双方多次交流,为后续加深理解、开展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关于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及推进,他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高标准扎实做好新型科研平台建设。工程研究中心选择建设领域四大方向开展低碳技术研发,是当前和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国家双碳战略中的重要方面;中心注重关键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应用,突出技术先进性、行业引领性、示范带动性及开放服务性,应充分发挥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优势,认真研究充分充分利用好学校已有平台、团队及科技成果的潜力,深入开展合作。可重点围绕行业急需突破的主题开展研究并实现成果转化及应用,产生虹吸效应,主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二是紧抓重点成果的产出,如标准编制与前瞻性产品研发。双方共同选择建筑低碳领域与数字化、智慧化相关的科研项目,共同吸纳各方专家,围绕中心的重点攻关方向,完成细分领域的标准编制与产品研发,服务市场需求。三是创新中心的运行模式。围绕中心的四个研究方向,设置双负责人,落实落细任务,定期交流,加强绩效考评。同时能跟北京城市更新、建成遗产保护、韧性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等行动深度结合,跟已经布局的驻地实验室和“实验室+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协同,不断完善运行管理模式,保障中心的持续向好发展,服务北京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目标。
杨天举董事长表示,自中心筹备以来,泛华集团高度重视、积极推进,他从定位、认知、路径、使命四个方面对中心下步工作提出了建议。
工程研究中心定位于创新型科研机构,以城市基础设施与建筑绿色低碳技术为方向,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且从应用场景的角度可以扩展到城市的建设、运营及建筑业全产业链提升。用创新的思维,带动点线面体全面发力,进一步强化科技产业化与科技成果转化率,构建官产学研融的生态体系,为产业及城市高质量发展赋能。
在认知方面,要站在项目全寿命周期角度、全产业链角度和运维角度谈城市的建设、运营等;站在双碳、数字经济等国家发展战略的视角,以工程建设、城市建设、城市运营三个维度打通科技成果、数字成果的创新;在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寻找产业园区等应用场景,把区域能源的概念,辐射到整个产城融合,推动科学技术与应用场景叠加,带动数字运营、能碳运营和产业运营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城经济与市经济的协同发展。
在谈到路径创新时,他重点阐述了泛华集团围绕生态文明、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四大国家战略,以生态环境治理EOD模式、县域经济、城市更新、产业园区为应用场景,重点聚焦7个赛道,以系统的认知、创新的思维、生态的构建,形成科技成果的集成创新。以结果为导向、以城市运营为导向,把科技成果的集成创新应用到工程建设、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营,解决整个项目的整体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工程研究中心重要的使命就是打造“科创工场”,站在产业的角度,与政府合作引入科技基金、项目基金,以技术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高度融合的模式,形成科技孵化器、产业孵化器,带动项目孵化器,成为科技方面的产业育成中心。通过工程研究中心,聚集创新科技工作者、教授等,产生更多研究成果,有机结合产业基金等各种资本,形成官产学研融的创新集成,在全国各地打造现象级的示范项目。
本次技术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为城市基础设施与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及建筑业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共同使命下,共建双方将投入更多的力量推进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达成预期目标,树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