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华观点-破局城市发展新局:数绿融合下绿色发展-建设-运营协同路径
前言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城市发展模式将告别增量扩张的粗放时代,进入以存量提质、内涵发展为核心的全新阶段。2025 年 8 月 15 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不仅明确将 “智慧化、精细化” 确立为城市治理的核心目标,更将全域数字化转型、完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等任务列为关键举措,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划定 “数字驱动” 的核心路径。
在当前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其实就是要解决好绿色发展、绿色建设和绿色运营三个协同的问题。其中,绿色发展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为产业升级提供方向指引与内生动力;绿色建设是数实融合的绿色空间载体,构建智能化、数字化城市空间,承接绿色发展成果;绿色运营是保障城市绿色低碳高效运转的关键,维持城市长期低碳高效运行。而 AI、BIM、GIS、CIM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 “数字基石”,为绿色低碳转型、产业优化升级、空间高效利用提供全方位支撑。
一、绿色发展: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意见》倡导推动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绿色发展作为转型核心驱动力,关键在以绿色为引领,数字为驱动打破产业与城市割裂,整合高端创新要素,实现产业全周期赋能与升级,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活力。
长期以来,部分城市存在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 “两张皮” 现象,产业园区与城市生活配套脱节,难以形成良性互动。《意见》明确提出 “推动产城融合发展”,而数字化技术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工具。通过整合城市地理、人口、交通、公共服务等宏观数据,搭建连接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 “协同桥梁”,同时聚焦产业空间微观层面,对厂房、园区基础设施等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产业空间精准落地与高效运营。在数字经济时代,城市发展已从规模经济转向范围经济,数字化推动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渗透生产力全链条,改变传统生产要素配置方式,重塑城市产业发展思维,让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完善同频共振。
(一)整合高端要素:搭建 “产业数字运营” 新框架
实现城市产业思维根本性转变,需通过数字化手段高效融合产业、数字、人才、科技、金融等高端创新要素。打破部门、区域间数据壁垒,汇聚各类创新资源信息,为要素配置提供精准依据,将创新产业要素高效导入城市发展进程,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孵化落地,构建 “产业数字运营” 新模式。该模式以数字经济为驱动,以创新设计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能,以产业教育为支撑,以金融创新为赋能手段,深度融合城市特色主导产业,通过价值链整合产业链、重构供应链,形成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的立体化发展格局,推动城市产业生态系统迭代升级。
(二)全周期产业赋能:全周期产业赋能:从规划到运营 “一管到底”
绿色发展要求产业赋能贯穿城市发展全周期。在城市产业空间规划阶段,整合城市宏观信息与产业载体数据、企业生产需求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匹配算法,实现产业空间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同步规划交通、商业、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确保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协调统一。在产业运营阶段,以 “绿色转型 + 增量培育” 双轮驱动,整合传统产业与绿色能碳产业资源,导入高端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为企业绿色转型、技术升级提供支持;同时实时整合企业生产、能耗、碳排放等数据,构建动态监测模型,为产业政策制定、监管调控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实现产业运营精细化管理。
(三)推动产业升级:两条路径 “齐头并进”
绿色发展要实现产业升级,核心是两条路径:一条是 “育新”,培育新兴产业;一条是 “改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这两条路要同时走,才能构建起有韧性、有竞争力的绿色产业体系。
1.新兴产业培育: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城市与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在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实现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的全周期数字化管理,确保集聚区基础设施智能化、绿色化,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空间载体。
2.传统产业转型: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主导产业,推动其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线上交易平台,拓展传统产业销售渠道;应用智能制造技术改造生产工艺,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与碳排放,引导企业优化生产流程,实现节能减碳,让传统产业焕发绿色活力。
二、绿色建设:CIM平台赋能数实融合的城市空间载体
绿色建设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基础,核心是依托城市 CIM 平台,整合 AI、BIM 、GIS、大数据和IoT 等技术,构建数实融合的绿色化、智能化城市空间,承载数实融合产业生态,推动城市空间从传统物理形态向智能化、生态化转变。
(一)时代背景:数字技术重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未来 10 年是 ABCD(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5G+IoT 深度融合的数字新时代。数字技术重新定义城市空间发展模式,CIM 平台作为城市空间数字化核心支撑,成为 “数字基座”,推动城市空间突破土地资源限制,实现从物理集聚向生态化、传统形态向智能化转变,打造全域协同新生态。通过构建数字孪生城市,延伸城市空间至数字领域,形成 “物理城市 + 数字城市” 双轮驱动格局,为数实融合产业生态拓展发展空间。
(二)核心支撑:以 CIM 平台构建 “微观 - 中观 - 宏观” 数字孪生体系
数字技术正在解构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即一个数字孪生世界。并通过“数字基座”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孪生世界的相互映射、实时交互、高效协同。通过BIM+3DGIS+IOT+大数据等技术城市CIM平台,形成对天地空一体化的全息信息数据、城市全过程、全场景、全参与方的数据,及地理信息数据、规划数据、运营管理数据、产业数据、生态环境能源数据等数据、人的行为数字轨迹等集成,形成“城市数字孪生模型”。数字虚体与物理实体实现相互映射,就变成了一个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数字基座”,整合多技术形成覆盖 “微观 - 中观 - 宏观” 的完整体系,为绿色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1.微观层面:依托 BIM “一模到底” 技术,构建建筑、设施等城市实体的全周期数字孪生模型,覆盖设计、施工、运营全阶段,记录全生命周期数据,实现精细化管理。
2.中观层面:借助 GIS 技术整合区域地理空间数据,结合 BIM 微观数据,构建社区、产业园区等片区级数字孪生模型,动态监测交通流量、环境质量等。
3.宏观层面:以 CIM 平台为中枢,整合微中观数据与经济、人口等宏观数据,接入 IoT 实时数据,构建城市级数字孪生平台,实现城市运行状态实时感知、动态模拟与智能调控,为规划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三)空间升级双维度:虚拟空间与实体更新协同推进
绿色建设需从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更新协同发力,依托 CIM 平台打造数实融合空间。
1、虚拟空间构建:依托 CIM 平台整合多类数据,提升虚拟配套能力,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生态圈。通过产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搭建全球协作服务空间,实现企业跨区域合作、居民便捷获取服务;整合资源打造 “虚拟产业园 + 实体园区”“线上政务 + 线下窗口” 等功能集群,推动城市空间从 “物理集聚” 向 “功能协同” 升级。
2、实体空间更新:推动传统城市空间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变。对道路、管网等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依托 CIM 平台优化布局与运营效率;加大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口袋公园建设,提升城市生态承载力与宜居性,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物理载体。
(四)场景落地:CIM 平台赋能智慧化空间应用
依托 CIM 平台整合优势,打造多元智慧应用场景。智慧建筑领域,实时监测能耗与室内环境,实现能源调控与减排;数字社区领域,整合服务资源,提供 “一站式” 生活服务;智慧交通领域,优化流量调度,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与智能停车,减少拥堵与排放。这些场景既改善居民生活,又支撑产业转型与绿色能碳发展,助力数实融合产业生态壮大。
三、绿色运营:保障城市绿色低碳高效运转的关键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结构转型背景下,城市需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绿色运营作为核心环节,通过构建城市综合能碳智能体,实现能源与碳的全链条管理,为 “双碳” 目标落地及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一)目标导向:响应 “双碳” 战略的城市使命
“双碳” 战略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作为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主载体,其绿色运营水平直接影响 “双碳” 目标进程。当前,绿色理念、数字科技、空间技术与产业转型深度融合,为城市构建绿色低碳集聚体创造契机。通过整合绿色新能源与先进数字技术,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推动城市从传统高耗能模式向绿色低碳模式转型,实现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践行可持续发展使命。
(二)核心载体:打造数字孪生的城市综合能碳智能体
城市综合能碳智能体以绿色理念为引领、数字技术为驱动,融合绿色新能源与先进管理模式,打造数字孪生平台,整合太阳能、风能等各类绿色新能源。借助微电网、储能技术,实现城市 “源、网、荷、储” 智能协同,将城市重塑为兼具储能、蓄能和发电功能的综合能碳智能体。同时,打通虚拟电厂、微电网和项目能碳运营体系三层结构,实现能源全环节数字化管理与智能化调控,为城市绿色运营提供核心支撑。
(三)三大核心价值:赋能城市绿色能碳全链条管理
1、智能调度中枢:优化城市能源供需平衡
平台整合城市全域能源数据,构建数字孪生模型,实现能源供需精准匹配。供给侧对分布式能源建模监测,整合新能源发电资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以削峰填谷;需求侧实时监测多领域能耗,引导用能主体参与市场交易,降低城市整体能耗。
2、零碳数字底座:支撑多元零碳项目落地
并通过BIM+3DGIS+IOT等技术构建的时空一体化云平台,叠加、集成和融合城市和园区的地理信息数据、区域能源数据、生态环境数据及水、电、交通、综合管廊设施运行状况数据,形成城市的全要素的“数据中台”,赋能绿色交通、绿色城市生命线,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创新绿色智慧物业、绿色数字社区、智慧停车场、智慧楼宇等应用场景,为居民提供现代化智能化生活环境。
平台集成能源监测、碳核算等功能,构建动态可视化管理平台。在零碳建筑、社区、交通等领域,通过数据监测与技术应用,推动项目落地,助力城市从局部零碳向整体零碳迈进。
3、绿色动能引擎:催生绿色产业新生态
打造综合能碳智能体的过程,是绿色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过程。城市可依托数字技术,按 “市场换产业” 思路,吸引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并为绿色产业提供数字化支持,推动其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形成 “绿色运营 - 产业发展 - 效益提升” 良性循环,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四、未来展望:构建协同生态,筑牢城市高质量发展根基
绿色发展、绿色建设、绿色运营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协同共进的有机整体。绿色发展为绿色建设提供产业与动能支撑,绿色建设为绿色发展提供空间载体,绿色运营则保障绿色发展与绿色建设成果的长期稳定落地。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三者协同,以数字化技术为纽带,构建 “绿色发展 - 绿色建设 - 绿色运营” 协同生态,推动城市实现零碳转型、治理升级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在绿色发展维度,持续深化产业全周期赋能,推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升级,构建更具韧性与竞争力的绿色产业体系;在绿色建设维度,进一步完善 CIM 平台功能,拓展数字孪生应用场景,打造更智能、更生态、更宜居的数实融合空间;在绿色运营维度,优化城市综合能碳智能体建设,提升能源与碳管理精细化水平,实现城市长期绿色低碳高效运转。最终,真正落地 “ 港产城人” 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为居民创造更宜居、更低碳、更具活力的生活环境,切实践行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的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