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泛华 > 企业动态
跨时空启示录|从清朝“百年企业”的衰败到建设行业的第二曲线破局
发布时间:2025-09-29  浏览次数:63

若将组织的生命周期视作一条有起点、峰值与终点的S曲线,“能否在鼎盛期主动探寻并培育第二曲线”,便是决定其能否跨越时代周期、成为真正“百年生命体”的核心命题。清朝这一特殊的 “百年王朝企业”,在农耕文明的巅峰阶段错失工业革命的技术浪潮,固守旧有制度与业务模式,最终从鼎盛走向不可逆的衰败;而当下建设行业正面临传统业务增长乏力的困境,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引擎,通过“全生命周期系统服务+投建运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的创新路径,探索出穿越周期的第二曲线。两者一败一破局,恰是组织生命周期中“第二曲线抉择”的跨时空镜像,为所有寻求长期存续与发展的组织提供了深刻且极具现实意义的启示。

 

一、清朝“百年企业” 的失败样本:鼎盛期战略失焦,注定生命周期坠落
清朝276年的“经营历程,完整复刻了组织从初创、扩张、成熟到衰退的全生命周期轨迹——其核心败因并非“家底薄弱”,而是在成熟期错失了切换第二曲线的最佳窗口,最终沦为时代趋势的淘汰者。从创业期的组织框架搭建到扩张期的资源积累,清朝曾走出符合自身发展阶段的 “正确路径”,却在鼎盛期陷入战略盲视与路径依赖,最终在衰退期无力破局,走向 “企业破产”。
1.前期铺垫:创业与扩张期的 “正确操作”
1)清朝的“创业期”(后金至顺治入关前),如同企业初创阶段的“核心能力搭建”:努尔哈赤以“八旗制度”为核心构建“组织架构”,将原本松散的女真部落狩猎组织改造为 “军政合一”的高效战斗单元,既保障了军事战斗力的集中,又实现了部落资源的统筹整合;皇太极继位后,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设立六部以规范行政流程,主动启用汉臣打破“满汉隔阂”的早期壁垒,如同企业初创时明确业务方向、吸纳多元人才,为后续“市场扩张” 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2)进入“扩张期”(顺治至雍正朝),清朝的“经营动作”精准对应企业从1到100的增长逻辑:顺治帝率军入关 “抢占北京核心市场”,迅速平定中原地区,确立全国性统治根基,相当于企业成功进入核心市场并站稳脚跟;康熙帝通过“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征讨噶尔丹”等一系列举措守住“市场边界”,消除外部竞争威胁,为农耕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如同企业巩固市场份额、抵御外部竞品冲击;雍正帝则聚焦“内部管理优化”,推行“摊丁入亩”改革,将传统的“人头税”摊入田亩,按土地多寡征税,既减轻无地农民负担以稳定 “基层客户”,又让地主阶层承担更多税负以增加 “营收”,同时通过 “火耗归公”制度规范地方官员征税行为,减少内部贪腐,如同企业建立完善的财务管控体系,筑牢 “护城河”。此时的清朝,已抵达农耕文明的鼎盛前夜,如同企业在传统业务领域即将触及增长峰值。
2. 致命拐点:鼎盛期(乾隆朝)的“第二曲线缺失”
乾隆朝的“康乾盛世”,看似是清朝“企业”的“营收峰值”,实则是“能力峰值”的虚假繁荣——此时西方正经历蒸汽机革命,开启工业化“新业务模式”的探索,相当于企业界的“新技术迭代浪潮”,而乾隆的一系列决策,完全背离了“寻找第二曲线”的核心目标,为后续衰败埋下致命伏笔。
1)战略封闭:拒绝技术交流,错失模式重构机遇
乾隆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十三行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彻底拒绝与西方进行技术与制度交流。面对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突破,清朝始终以“天朝上国”自居,无视“技术重构业务模式”的趋势,如同企业固守传统业务,对新兴技术趋势嗤之鼻,不愿投入资源探索新的业务可能性。这种战略封闭,直接切断了清朝接触工业化技术的路径,使其错失搭建“工业化第二曲线”的最佳机遇。
2)内部失控:利益集团滋生,消耗核心资源
乾隆晚年纵容贪腐,形成以核心官员为代表的利益集团,通过贪污、受贿、操控产业等方式侵占“企业”资源;同时,多次南巡的铺张耗费大量国力,相当于企业内部利益共同体挪用现金流进行非生产性投入,导致核心资源被浪费,无法投入到“新业务探索”与“能力升级”中。内部失控不仅削弱了清朝的财务实力,更破坏了组织的执行力与凝聚力,为后续的衰退埋下隐患。
3)模式僵化:固守旧业务,无任何新曲线尝试
整个乾隆朝,清朝始终依赖“农耕文明”这一旧业务模式:经济上以农业税为核心收入来源,制度上以“科举取士”选拔行政人才(缺乏技术与工业管理人才),社会结构上重农抑商(压制手工业与商业发展)。从未有人思考“工业化”的可能性,既未建立近代工厂,也未培养工业技术人才,更未改革税收制度以支持新产业,完全陷入“路径依赖”,如同企业在传统业务仍盈利时,拒绝投入研发新业务,最终在趋势变化时失去主动权。
3. 最终坠落:衰退与衰败期的“无力破局”
乾隆死后,清朝进入“衰退期”(嘉庆朝),此时的“管理层”虽试图挽救,却始终在旧框架内修修补补:诛杀核心贪腐官员、整顿吏治,短期内追回部分赃款,却未能解决“制度性贪腐”的根源;面对内部矛盾激化引发的起义,仅靠军事镇压消耗资源,却看不到矛盾背后“生产模式落后、民生问题突出”的深层原因;更关键的是,对西方工业文明仍无认知,延续“闭关锁国”政策,如同企业管理者在业绩下滑时,只做 “裁员、降本” 等表面动作,却不分析市场趋势变化,错失最后调整机会。
1840 年鸦片战争后,清朝进入“衰败期”(道光至宣统朝),“末代管理层”的多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本质都是“未搭建第二曲线” 的必然结果:道光帝在鸦片战争后被动签订不平等条约,丢失 “市场主导权”(如关税自主权),却仍不反思“技术与制度落后”的核心问题;后续的“洋务运动”虽引入西方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却“只买技术不换制度”,沿用旧有管理模式,无法发挥新技术的真正价值;“戊戌变法” 试图改革制度以适配新趋势,却因触动既得利益集团而迅速失败;最终的 “清末新政”仍停留在“表面改革”,未触及核心制度,如同企业在破产边缘搞 “品牌换包装”,却不重构业务模式,最终在时代浪潮中走向 “企业破产”。

二、建设行业的破局模式:以数字化转型补上“第二曲线”的课
清朝“企业”的衰败教训,正是建设行业当前的“警示钟”。传统建设行业的“第一曲线(设计与工程建设,侧重物理空间建设),长期面临“重资产、低附加值、周期依赖强”的困境:利润主要依赖“设计、施工能力与成本控制”,同质化竞争严重;项目设计、施工、运营阶段过程割裂,全周期效率低下;业务高度依赖宏观经济周期,易受政策与市场波动影响——这与清朝依赖“农耕文明”的旧模式高度相似,而建设行业的破局路径,正是通过“数字化转型、全生命周期系统服务+投建运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打造穿越周期的第二曲线。
1.核心逻辑:数字化是建设行业的“新工业革命”
清朝错失工业革命,本质是错失“技术重构业务模式”的机遇;而建设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以AI、BIM、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为核心),正是当下“技术重构行业逻辑”的唯一出路,其核心价值体现在“解痛点、建壁垒、应需求”三大维度。
1)解痛点:打通全周期数据,根除效率顽疾
传统建设行业的设计、施工、运营阶段全过程数据割裂,导致全流程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数字化转型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高度融合”,打通各阶段数据链路,从根源上解决“数据孤岛”问题,提升全流程效率,打通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如同工业革命通过蒸汽机解决手工业生产效率低下的痛点。
2)建壁垒:从“设计、施工的阶段性服务竞争”转向“数实融合的全产业链的服务能力竞争”
传统建设行业的竞争焦点集中在“设计、施工的能力与成本控制”,导致同质化严重,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数字化转型后,竞争核心转向“数字驱动的全生命周期系统服务能力”,具备数字化能力的企业可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服务,形成差异化竞争壁垒,摆脱同质化竞争困境,如同工业革命后企业从“产能竞争”转向 “产业链、价值链、产业生态竞争”。
3)应需求:匹配“从建到运”的市场新诉求
随着“新型城镇化”“双碳目标”等政策推进,政府与业主的需求已从“建得好”转向“建得好+运营得好+长期收益”。数字化能够打通“投资-建设-运营”链路,满足“智慧城市、零碳园区”等新需求,避免像清朝那样无视外部需求变化而被时代淘汰,成为对接新需求的关键支撑。
2.落地支柱:创新变革撑起第二曲线
建设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非“技术堆砌”,而是通过“模式创新、决策革命、工具革命、组织变革”四大支柱,将数字化从“概念”转化为“业务增量”,彻底区别于清朝“只修修补补、不触及核心”的改革。
1)模式创新:从“单一工程承包”转向“全生命周期系统服务+投建运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
清朝的衰败源于“农耕的单一收益模式”,而建设行业的第二曲线,需通过“模式创新”实现“收益结构升级”。从“一次性设计费、工程款”转向“一体化、系统工程收益”的长期收益,打破传统业务“项目做完就断流”的困境,构建可持续的收益模式,如同工业革命后企业从“单一产品销售”转向“产品+服务”的综合收益模式。
2)决策革命:用全周期数据的系统分析替代“经验决策”
清朝的决策失误源于“凭主观判断”,而建设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需通过“数据驱动决策”避免趋势盲视。借助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积累、系统分析,企业可在项目前期、投资、设计、施工阶段全过程预判风险;在项目全过程管理各节点支撑科学决策管理,在运营阶段优化资源配置。在战略层面明确转型方向,让决策更科学、更贴合市场趋势,彻底摆脱“经验依赖”的局限。
3)工具革命:以BIM“一摸到底”创造项目价值
工具是业务模式的基础,清朝因拒绝蒸汽机工具而错失工业革命。建设行业则需通过“BIM工具普及”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高度融合”,通过BIM“一模到底”实现建设项目综合效益,为业主创造价值,为建设项目创造价值,推动建设行业从碎片化管理向全生命周期数据贯通的革命性转变。
4)组织变革:打破“设计、施工、运营割裂”的架构,构建“平台+生态”的组织
清朝的组织内耗源于“部门割裂、利益固化”,建设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需通过组织变革适配新业务模式:通过搭建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提供创新设计、协同生产、科技创新、职业教育、金融服务、共享服务等数字化赋能服务体系,构建“平台+生态”的组织。并基于BIM的生产协同管理体系,推动业主、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设备材料厂家、监理单位的集约化协同管理,实现设计、施工、运营团队协同合作,通过低成本战略,让设计,采购、施工和运营有机结合,优化组织保障。
3. 关键路径:细分赛道+投建运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让第二曲线落地生根
建设行业不能像清朝那样“全面固守”,而是聚焦“数字化适配度高、政策支持强”的赛道,如:城市活力中心、综合能碳、城市生命线、智能建造、数字岩土等细分业务领域深耕细作。同时,通过“全生命周期系统服务+投建运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模式锁定长期收益,避免传统工程“项目做完就离场”的风险,构建可持续的收益闭环,让第二曲线真正落地生根、持续发力。

三、跨时空对照:从失败到破局的3条核心启示
清朝“百年企业”与建设行业的转型路径,虽相隔数百年、领域迥异,却指向同一套“生命周期生存法则”。两者的对照,为所有组织提供了关于“第二曲线”的关键启示。
1.鼎盛期必须主动“革自己的命”,趋势不会等组织准备好
清朝在鼎盛期固守农耕旧模式,轻视工业革命新趋势,最终被时代淘汰;建设行业也需在传统业务仍有收益时,主动放弃旧路径、布局数字化转型新曲线。这一对比清晰表明:组织的短暂鼎盛期并非“躺平”的资本,而是切换第二曲线的最佳窗口。在趋势来临前,若不主动打破路径依赖、革除旧有模式的弊端,即便当前再繁荣,也终将被趋势抛弃;唯有主动拥抱变化、提前布局新曲线,才能抓住新机遇,实现周期穿越,做时代的企业。
2.技术是第二曲线的“发动机”,无技术支撑的转型都是表面文章
清朝错失工业革命,本质是错失技术驱动的业务重构机遇;建设行业的破局则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通过技术打通痛点、建立壁垒。技术是第二曲线的核心支撑,没有技术赋能的转型,不适应产业革命的趋势,如同无引擎的汽车,只能停留在表面修修补补,无法真正实现模式升级。组织若想搭建第二曲线,必须聚焦核心技术、投入资源培育技术能力。
3.商业模式要从“一次性”转向“可持续”,组织需适配新业务
清朝依赖单一农业税,无长期收益闭环,组织架构割裂且利益固化;建设行业则通过“全生命周期系统服务+投建运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同时打破部门壁垒、优化组织架构。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是第二曲线的关键,而组织架构必须适配新业务。单一、短期的收益模式无法支撑组织长期发展,唯有构建可持续的收益闭环,同时调整组织架构以消除内耗、提升协同效率,才能让第二曲线稳定运行、持续创造价值。
结语:所有“百年企业”,都赢在“曲线切换”的勇气
清朝的衰败,不是因为“家底不厚”,而是因为在该变的时候“不敢变、不会变”;建设行业的转型,也不是因为“基础太差”,而要抓住“数字化”这一时代机遇,通过建筑产业互联网等综合数字技术集成,构建“平台+生态”型组织,从“物理空间建设”向“物理空间+数字空间有机融合的全产业链服务”,实现智能建造。
对所有组织而言,生命周期的峰值从来不是终点——不能像清朝那样在鼎盛期“躺平”;而是以技术为矛、以模式为盾,主动搭建第二曲线,便能跨越周期,成为下一个“百年赢家”
这,便是跨越数百年的“组织生存启示录”核心:真正的长期主义,从来不是固守过去,而是敢于拥抱未来、主动切换曲线的勇气与智慧。

  • 西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 东南亚:柬埔寨

  • 非洲:安哥拉、纳米比亚、南苏丹、坦桑尼亚

  • 蒙古

  • 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