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特色产业小镇——“泛华•三融小镇”
发布时间:2016-10-10  浏览次数:6011

  “泛华•三融小镇”是把脉中央政策、中国经济走向、未来刚需、产业变革错综复杂的挑战与机遇,结合泛华集团在新型城镇化、特色产业发展、特色小镇打造和特色产业金融创新,以及智慧城市全要素集聚的系列创新成果和实践案例的基础上,持续完善的一套投资战略和投资模式。它旨在通过“金融+城市+产业”的三元融合,通过“要素中心+产业聚集区+跨域特色产业基地”的系统打造,发展主题特色小镇,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形成该行业的全国乃至全球聚集和辐射的特色产业要素市场、服务市场和产品市场。泛华•三融小镇计划是一个千亿级投资运营计划,对“官产学融服”各种优势力量的开放融合,共同打造一个金融创新推动、特色小镇投资运营和特色产业战略投资的共赢生态圈,是泛华集团两商发展战略的聚焦、泛华集团投资运营战略的承载、泛华集团战略实施计划的抓手。

 



“泛华•三融小镇”提出的时代背景与使命

  2016年7月2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2016]147号,提出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到2020年争取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创新建设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探索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之路。

  从国家战略层面讲,特色小镇发展最核心的战略机会是国家把新型城镇化战略下沉到县域、镇域层面。特色小镇的本质是PPP的、是需要系统规划的、是要产城融合的,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泛华的优势。泛华构建的三融小镇体系很好的把握了这个战略,然后形成泛华特色的特色小镇,将泛华的各种理念、创新应用、理念集成及各种要素进行导入,是三融小镇真正特色所在。

 

  从地方落地层面讲,中小城市的基础及产业聚集力较为薄弱,三融小镇主要在有一定文化要素、产业聚集方面有基础的地域进行要素梳理及重塑、聚集,通过要素中心的运营,为中小城市构建一个生态圈,从而产生新的需求,找到新的载体和新的动力的过程。泛华的三融小镇战略是一个长期的战略。

以四层结构、四化融合、四生互动的趋势论解析“泛华•三融小镇”的必要性

  首先,从需求端入手,实现中小城市供给侧的改革,构建四层结构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通过工业化,城市化走到快速发展的水平,下一步的新型城镇化我认为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城市群、大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应该从供给侧改革做突破;另一个是大量的中小城市、欠发达地区,应该从需求端入手,最终实现供给侧改革,以供给侧为目标,实现目的地的打造。

  伴随新型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中小城市的发展成为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阵地。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定调为“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并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等重大决策,为中小城市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中小城市作为我国城市群网络体系的关键节点和基础构架,是我国城镇化的主力军,解决城镇问题的关键点,是促进城市群分工协作、提升集群效率、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动力源。

  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来说,泛华提出构建地市级、县域经济、镇域经济与美丽乡村四层结构的新型城镇化体系,通过发现需求、创造需求,发现价值、创造价值来推动需求端,实现供给端。中小城市的发展,无论在基础设施、扶贫、生态建设还是在产业转型升级上还需要投入,都应该从需求端入手,实现供给侧的改革。

 



  其次,推动新四化的高度融合,构建产业体系,真正实现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新四化”的高度融合,即以产业为动力,以农业化为基础,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中小城市的产业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智慧生态、城乡统筹、创新驱动、文化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并以这样的一个导向来研究中小城市的理论体系、技术创新路径等,结合泛华多年实践提出的“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为解决中小城市发展提供了创新的理论体系和科学指导,为中小城市的发展提供一套系统解决方案。

  要实现中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动力源问题,只有解决了动力源,作为载体的基础设施才能跟进,社会资本才有可能进入,再结合信息化的手段,实现新型城镇化。站在区域发展和顶层设计的角度,解决要素聚集,创新技术路径和行动纲领,完成战略产业空间的系统规划。通过理念创新,统一思想;通过理论创新做好顶层设计;通过流程创新、机制创新,做好价值分享及推动机制;通过组织创新,做好组织保障;通过挖掘特色优势资源,形成龙头产业、配套产业和机会产业,实现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带动城镇化。

  泛华去年被住建部和科技部授予中国智慧城市全要素聚集唯一试点企业,其核心在于将地方的要素禀赋、自然禀赋、特色产业和信息化高度融合,从智慧发展、智慧建设、智慧运营管理三方面的可持续闭环运营,结合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价值。

  最后,重新梳理科学规划理论,构建四生理念,解决科学发展观问题

  从趋势论来讲, 接下来的重点应该放在哪?我们认为一定是放在中小城市的空间结构上,通过战略产业空间上寻找市场源,把握大趋势,拓展更广大的市场。构建生命、生产、生活、生态“四生”理念下的文化、健康、旅游、特色产业、商贸物流等特色复合产业集群。经过这么多年不断学习、研究、探索实践,泛华在新型城镇化体系构建上,在地方的产业体系构建、平台建设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在中小城市的四层结构及四化体系构建上,我们看到从理论上有了一个明显的转变,我们做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人,多年的理论基础,基本是以美学和工学为基础,但仅有这些显然是不够的,现在城市的总量在控制,由外延式的城镇化向内涵式的城镇化过渡,速度型向效益型过渡,从量型向质量型过渡,在总规模控制的情况下,还应该以空间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为支撑,应该以发展经济学为动力和方向,将发展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合力嫁接在传统的工程学学和美学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的结合。用增长极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差异化理论,迅速形成比较优势,通过增长极带动区域发展。

 从趋势论来阐述泛华打造“三融小镇”的必然性,用趋势论来回答我们首先应该做正确的事。所以泛华是为“三融小镇”的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投资运营商和建设服务商。

 



构建三圈产业体系,以定性论剖析 “泛华•三融小镇”

  泛华作为投资运营商的角色重点是从定性论到定量论入手去解决、破题。如果只谈趋势论,只谈理念、理论,就会产生偏颇。所谓定性论就是对产品定位的研究、产业体系的构建、通过“平台+智库+资本+产业孵化器+系统解决方案”的解决方案,构建这个产品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泛华•三融小镇”是泛华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创新模式的落地,是聚焦到有投资运营价值的投资品。“泛华•三融小镇”包含三圈的产业体系构建,最内的核心圈,集中放在要素市场、产品市场、服务市场,通过三大市场的融合,带动产业地产和一二级联动体系的构建;第二圈是复合产业圈、是产业集群聚集区,泛华主要是站在投资运营的角度,为其做好招商引资及产业投资运营的PPP模式;第三圈是多元的、多区的、多基地的示范区或示范基地,泛华主要是站在建设服务商的角度,为其做好项目PPP模式,主要涉及到基础设施配套或是项目的招商引资。

  三个圈层的产业布局、载体、运作模式、课题研究、深入点、投资运营模式等均存在差异,产业特点的不同,所对应的投资运营模式也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三圈都必须涉及到内容和载体,内容主要是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泛华•三融小镇”的产业重点主要是在名特优产品、农副产品、生命健康、文化创意、旅游、商贸物流上,重点研究该地区的战略产业、主导产业、配套产业、机会产业、保障产业,构建和运营好地方的产业体系,再通过基础设施、建筑等载体去承载,真正的实现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带动地方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构建起这样的商业模式。




构建多模块的项目集群,以定量论剖析“泛华•三融小镇”

  从定量论的角度来讲,“泛华•三融小镇”从的工作重点是项目孵化及项目集群的打造。构建各种模块的项目集群,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素中心的打造。打造名特优产品、农副产品等的要素市场,包括虚拟市场、 实体市场,认证中心、管理运营中心、有形市场的打造,如何落实供应链金融等内容。这是第一个体系。

  第二,搭建电商服务平台、构建电商体系。根据不同地域特色、不同要素市场的聚集能力,构建一品一网或是公共电商平台。

  第三,构建产业集群。近些年泛华一直在研究城市的聚集效应,找到这个地区的要素禀赋情况,优化这个城区的内生动力、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等。通过规划引领、金融支持,使城市经济在短期内形成要素聚集,把区域优势、经济优势就变成产业优势,变成产业基地。通过工业化、产业化带动城市发展,形成聚集效果、规模效应、累计循环效应,最终形成刚性的需求,生产性服务业才能形成,而不至于形成只做硬件不做内容的局面。有了聚集,才能有龙头企业;有了龙头企业,才能构建产业集群,才能有基地建设,并形成辐射,最终形成总部基地。

  第四,做好基于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建设的基础设施配套。

  第五,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战略产业、主导产业进行推动。

  第六、构建金融体系。构建产业金融、开发性金融、产业基金体系、PE基金结合的金融生态系统,以此支撑这样的一个项目集群。

  泛华通过联盟的构建、资源的整合,共同建立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把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有机结合,以这样的一个模式为旗帜,以项目集群做抓手,构建一个科学的联盟做平台,以产业做支点,以信息化为手段,以金融做翅膀,构建泛华的智慧、产业、生态的三融小镇的产业生态系统,为泛华•三融小镇提供投资、开发、建设、运营的系统解决方案。

 



以要素中心的构建为“泛华•三融小镇”的切入口


  泛华•三融小镇以要素中心打造为切入,以特色经济发展为目标,拉动产业聚集,提升区域特色经济辐射力,把区域发展为影响全国乃至全球的特色产业战略要地和价值高地。要素中心主要包括五大模块,即认证中心、交易中心、产业基金、双创中心、电商中心。要素中心本身也承载了三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要素中心自身通过结构性的金融手段,整合龙头企业、整合政府的资源、资金包括产业基金等。

  其次,要素中心的本质是我们通过打造要素中心这个至高点,创造产城融合PPP的机会。也就是说,要素中心是市经济,是产业、是内容,那么我们打造有形的要素中心这个载体就属于城经济的范畴。

  第三,要素中心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放大,撑起整个三融小镇后续运营的特许权。

 



泛华•三融小镇成为行业引领的战略优势及实施路径

 “泛华•三融小镇”的竞争优势在于我们是全产业链的公司;泛华有系统思维的逻辑;构建了全产业链公司的理论体系;诸多产业园区、示范区、基地的规划、设计、投资运营、建设、管理的成功案例。有三点优势,是这一领域中的其它角色所不具备的。

  一、泛华的系统思维及系统服务能力,对城镇化发展路径的深刻解读,以及提供的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是独树一帜的。这是泛华集团的特点,就是平台化能力,搭建平台是我们的最大优势。

  二、高端市场营销能力。泛华这种高端营销能力和项目落地势能,超越了一般就项目谈项目的局限性,突显由一个平台来整合相关的能力公司并实现合作共赢的优势。

  三、泛华具有从规划,设计,建设,投资,运营所需的所有资质和能力。这种能力落实到“泛华•三融小镇”上,就使得泛华以前在开发区的投资开发经验快速复制到“泛华•三融小镇”的能力上,这正是泛华具备的比较优势。

  如何利用泛华的上述优势,从顶层设计和规划上入手,打造特色的“泛华•三融小镇”,通过以下几点进行实操:

  一、特色产品在地方是否有足够的市场规模和容量、市场占有率、市场发展潜力、产品的附加值,研究规模化和标准化的条件和价值、市场价值空间、未来能达到的市场规模等,以及这个城市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政府能力、发展潜力,可争取的政策红利的可能性,这些都作为考虑的首要条件。

  二、产业链的构造,如何最大化的延伸和扩展产业链,使得产业集聚能力更强。这里面,产业集聚的基本条件有两点,一是生产规模和历史原因形成的交易市场。第二点,进行“三现”交易的商户数量和质量,这是特优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构筑的前提条件,无论是产业资本、双创、交易中心、品牌认证及孵化,没有交易做支撑,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三、产业在空间上的承载,如何引入优质的社会配套资源,来吸引产业,资本和人才的进入。尤其是县域经济,对产业集聚能力偏弱,通过服务配套、区位选择、个性化的服务来整体增强对产业,资本和人才的吸引力。

  四、金融破题,构建商业模式及盈利模式,引导政府通过开发性金融的导入,来缓解前期的投入产出。

泛华•三融小镇的选址原则

  “泛华•三融小镇”是城经济和市经济的综合枢纽,既是资源整合的平台,也是要素聚集的核心,更是一个空间载体。聚集什么样的产业、有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就会在空间上有相应的落脚点。我们主要从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自然环境、特色资源、市场规模、人才、基础承载等方面作为选址原则,“泛华•三融小镇”的选址分为主要分为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大城市、大城市群周围的地区,该区域距离中心城市较近,要素聚集能力相对较强,产业聚集力明显,此区域主要以要素市场的产业运营及产业地产为突破口。

  第二类是在特色资源独特、农副产品、名特优产品特别鲜明且市场占有率大、对当地经济拉动大的地区,打造区域要素市场,泛华做好产业运营,并与政府一起打造城市投资运营商,创新产城融合的PPP模式。

  第三类是构不成要素市场的聚集区,只能是个产地基地,我们通过“312”的路径创新,从第三产业入手,先解决卖给谁问题,再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泛华做好产业基地的系统服务商。

  不同产品类型决定了我们的选址规模、空间结构的不同,因此我们落地“泛华•三融小镇”对选址也有着较为明确的要求。


  “泛华•三融小镇”构建的是一个即开放又相对封闭的体系。开放,第一是其为城镇化理念的落地;第二是其营造了一个生态圈,让大家在这里共同发展,在这里共同导入各种要素,甲乙丙丁+政府各自都有所作为,而泛华的核心就是构建平台、构建体系,创造价值。封闭,是因为其具有可复制性、聚焦性、特色性,能够体现泛华多年来的理论、模式及经验的优势。

 




  • 西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 东南亚:柬埔寨

  • 非洲:安哥拉、纳米比亚、南苏丹、坦桑尼亚

  • 蒙古

  • 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