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创新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发布时间:2016-12-10  浏览次数:5291

  在中国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城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成绩,同时,也由于之前的 “土地城镇化”积累了一系列结构性、体系性等矛盾,而这一系列矛盾的破解都有赖于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通过构建以人为本、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方式,合理勾兑人口、产业、空间关系,将成为发展的关键。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城镇建设规划,都是以建筑学、工学、美学等专业为主体知识结构的空间规划理论,善于解决“土地”而非人的城镇化,与以前以土地财政为主的城镇化推进模式有着高度的利益契合,对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产业体系的构建和要素聚集的研究有着天然的缺陷,已经不能适应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经济学理论和新规划体系就势在必行。

一、重构新型城镇化的理论支撑体系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应以空间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为支撑,以发展经济学为动力和方向,将发展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社会学的合力嫁接在传统的工程学和美学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的结合。运用增长极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差异化理论,迅速形成比较优势,通过增长极带动区域发展,推动城镇化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过渡,速度型向效益型过渡,从粗放型向质量型过渡,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战略驱动转变,最终实现区域产城融合、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可持续发展。

二、系统思维打造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聚集力

  新型城镇化既不能理解为片面的房地产化,也不能是简单的工业化,它是一个资源、产业、人口、空间多层次聚合的叠加效应的过程,以城市聚集力打造为着眼点,研究如何通过区域要素资源的快速积聚带动城市竞争力提升,实现城市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打破城市规划的条块分割,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目标下,研究如何通过系统规划集成,形成能够指导城市发展的经济作战地图。

  1.战略为势,解决内生动力

  根据区域要素禀赋情况、资源禀赋情况、基础设施条件、区位条件、资本运作情况、人才结构,从全局的高度、区域发展的角度,用“站在月球看地球”的思维,站在宏观的角度,探寻解决城市新型城镇化的行动纲领、定位、产业体系、使命,研究区域聚集能力、内生动力、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制定顶层设计。

  2.产业为本, 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打造区域发展的聚集力为着眼点,研究区域的要素禀赋情况,以通过系统规划引领、金融支持,使区域经济在短期内形成要素聚集,使区域要素禀赋变成产业优势。通过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发现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带动新发展,通过挖掘特色优势资源,形成龙头产业、配套产业和机会产业的复合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带动城镇化。

  3.规划为纲,构建新空间经济理论

  以规划为引领,研究战略产业的空间承载,用协同思维、系统思维实现“多规合一”,以资源聚集为基点,以产业聚集为核心,以文化聚集为提升,以人口聚集为途径,以金融聚集为支撑,以空间聚集为集成终端,实现战略产业空间有机结合,“大家同唱一首歌,一张蓝图画到底”,提高区域的系统能力和组织能力。

  4.文化为源  塑造区域发展精神力

  将文化自信、文化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挖掘区域的文脉与城镇化关系,将地方文化、民俗进行高度提炼,通过挖掘文脉打通商脉,梳理文象构建载体,提炼产业打造集群,为当地城镇化发展服务。

  5.创新为魂  为发展注入新活力

  围绕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产业体系构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户籍和社会管理、资源支撑和生态环保等问题,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为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使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配置优化、产业聚集能力不断加强。推进新型城镇化从生产要素的低成本竞争战略和投资驱动战略走向创新驱动战略。

  6.金融为器 营造城市造血机能

  站在城市发展系统角度创新、完善投融资体系,运用开发性金融理念,以结构化金融设计来完善城市投融资体系,运用开发性金融、产业基金、产城融合的PPP等创新金融模式,实现城市的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

  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通过内生动力的塑造、产业内容的导入、空间的有效承载、文化精神力的注入、创新活力的激发、金融体系的搭建,构建以区域中心城市、县域经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四层结构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推动“以工业化为动力,以农业化为基础,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以信息化为手段”的四化高度融合,实现“生命、生态、生产、生活”的“四生”的有机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在战略、产业、空间、规划、建设、运营的有机结合,重构新型城镇化发展创新发展体系和产业生态系统。

  • 西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 东南亚:柬埔寨

  • 非洲:安哥拉、纳米比亚、南苏丹、坦桑尼亚

  • 蒙古

  • 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