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核心问题
发布时间:2013-12-25  浏览次数:8009



县域城镇化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也是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阵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57%,然而县域城镇化率却普遍不高。在县域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难点。


        一是金融创新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产业扶持、社会福利等方面,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或财政补贴,县级可用财力直接关系到城镇开发建设的投入及相关配套资金的带动。在当前省、市(州)、县(市、区)的财税体制下,县级财力一般较弱,导致部分县域金融问题突出或过分依赖土地财政。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每个县赤字在一个亿,全国赤字县占全国县域的比重大约3/4,赤字总量占地方财政总量的80%,县级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有的县完全依靠中央转移支付。现行县域金融体系对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功能缺位,影响城镇化的进程,进而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县域城镇化存在的金融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县域金融供给不足,融资模式单一,难以满足城镇化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伴随县域城镇化,农村、农业及农民的金融需求旺盛,与目前县域金融服务现状存在一定矛盾。加强县域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是产业转型问题。生产力的提升决定生产关系的转变,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动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是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的根本问题。中国的城镇化推进表现为梯度开发和分层推进两种方式,除了一些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优势明显的区域,我国中西部大部分地区的县域经济仍然处于低水平、低质量、低附加值的工业化初级或中级阶段。没有县域产业的聚集发展,县域城镇化就没有引力、解决不了进城农民的就业问题。在当前世界经济下行、产能过剩、环保高压的环境下,工业化引领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受到制约,如何借助后发优势、跨越当前发展阶段,加速城市服务功能及现代服务业的功能建设,强化产业结构的区域协同演进,探索弱质工业化及产业非农化的绿色城镇化道路,成为这些地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挑战。


        三是机制改革问题。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是要让农村人口真正市民化,享有和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进程中涉及土地流转、户籍管理、合作组织、社会保障、农村金融、行政管理等诸多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这些改革和创新涉及到复杂的政策问题、制度问题、利益问题、社会问题、法律问题,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难点,需要时间探索、需要实践尝试,更需要针对各地自身条件和发展要求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四是区域协同问题。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新型城镇化需要在更高层面处理好职能分工及利益协调问题。经济学理论表明,经济增长起飞与产业结构演变具有内在联系,县域地区快速发展本质上是其自身产业结构加速演进或与发达地区协同演进的结果。中国各区域的发展竞争激烈,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弱,这导致更多的生态环保等具有经济外部性和公益性的功能被忽视,形成诸多地区以GDP为核心的同质化建设与发展,难以形成有效的分工与协同。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需要本地的城乡统筹,还需要大区域间有效的分工协作,而这种区域间的利益调整远远超越了县域政府的能力范围,需要更高层面的政府力量支持及国家政绩环境的配合,需要对原有的区域利益格局、部门利益格局进行突破。


  • 西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 东南亚:柬埔寨

  • 非洲:安哥拉、纳米比亚、南苏丹、坦桑尼亚

  • 蒙古

  • 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