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视野下的城市
发布时间:2014-01-10  浏览次数:8055

1.我国国家中心城市概念的提出


        在2005年时,建设部根据《城市规划法》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首次提出了中国的国家中心城市概念,将国家中心城市置于全国城镇体系金字塔的最顶端,2008年12月,国家中心城市正式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被用来描述广州的城市定位。2009年2月,在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重庆跻身国家五大中心城市。自此,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五大国家中心城市格局正式确立。


        然而,有关国家中心城市的研究和讨论才刚刚开始。国家中心城市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我国原有的行政城镇体系结构,影响了我国原有的城市竞争格局,同时也冲击了原有的城市理论,一时间“国家中心城市”在社会上和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关于如何认定国家中心城市标准、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观点、提法不一而足。特别是在武汉、沈阳等城市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后,国家中心城市更是成为了政界、学界和社会讨论的热点和焦点。


        在诸多的研究和讨论中,更多学者将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城市体系范畴中“中心城市”的一种来进行研究,更倾向于研究城市的影响力、辐射力和评价标准,认为达到了这些指标就会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于是,更多的与现有国家中心城市的对比研究、与国际城市的对标研究成为重要理论基础。


        什么是国家中心城市,主流观点认为:所谓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能代表本国参与国际竞争,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主要城市。
也可以说,国家中心城市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强、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最大的城市代表,通常是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教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


        从主要特征上说,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的代表,是国家或国家主要经济区域内经济活动组织和资源配置的枢纽,是国家科技文化创新中心,也是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网络枢纽,起着配置国家资源、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和连接国内外的重要作用。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发展状况,不仅关乎城市自身地位的巩固和提升,直接影响区域的协调发展,而且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2.国家中心城市的特殊性与研究视角


       那么,国家中心城市到底是不是城市理论和地理经济的概念呢?研究指标难道有什么问题么?


        国家中心城市首先是中心城市,没有一定的规模、实力和影响力,是很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我国当前的五个国家中心城市中四个是直辖市,一个广州是南部区域的中心城市。为此,从城市体系的视角研究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和指标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国家中心城市又是一种特殊的中心城市,从字面理解,“国家中心城市”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是一国范围内主导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城市。他不仅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强调城市职能(功能)、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与作用,更是国家战略的载体,代表某一方面的国家最高发展水平和职能,是联系国内外的重要端口和关键门户,代表国家最高端城市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因此,他不仅有城市级别和区域经济的研究视角和评价指标,更有国家战略的视角,体现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的诉求,他不应仅是静态指标的研究,更包含着国家阶段性政治、政策和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因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本质是国家价值的支点和国家战略的载体。研究的视角更需要建立在国家战略的基础上,从国家的视角审视、评估城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与地位。


       为此,国家价值维度的解析将是国家中心城市研究的重要视角,而经济指标和城市方面的研究也应该以国家的价值要求和战略导向为参照。


3.国家中心城市在城市理论中的界定


        当前,对国家中心城市的提法和研究都相对较少。国家中心城市在学术界尚未形成明确的理论体系和清晰的概念,部分学者将其作为中心城市的一种进行研究。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按城市规模和影响范围中心城市大体分为:世界城市(全球性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大区域中心城市、地区级中心城市。



  • 西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 东南亚:柬埔寨

  • 非洲:安哥拉、纳米比亚、南苏丹、坦桑尼亚

  • 蒙古

  • 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