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的国家中心城市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处于怎样的城市层级呢?北京、上海毫无疑问是国际化大都市,并且处于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天津、广州正处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重庆更倾向于我国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并力求在东南亚地区有更大的影响力。为此,我国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层级处于世界城市和国际大都市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壮大和,我国未来的国家中心城市必将是世界城市。
作为全球经济、资本的汇聚地,要素的流动枢纽和控制中心,“世界城市”(World City)的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并成为城市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世界城市”的概念、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世界城市的内涵也不断产生新的延伸,全球城市(Global City)、全球城市-区域(Global City-Region)等理论已成为对世界城市的新的理解视角。
作为学术用语,“世界城市”(World City)的概念最早由盖迪斯(Patrick Geddes)于1915年提出,他在《进化的城市》(Cities in Evolution)一书中,明确提出这一名词,并从经济和商业两方面将“世界城市”描述为在世界商务活动中具有最重要地位的城市。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世界城市的研究开始进入比较深入系统的阶段。1966年,英国著名地理与规划专家霍尔(Peter Hall)在其《世界城市》(The World Cities)一书中将“世界城市”解释为对世界或大多数国家产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控制的大都市,并从政治、贸易、通讯、金融、文化、技术与高等教育等方面,对七个世界城市进行了具体分析,从而真正开启了对现代世界城市的研究。但霍尔的“世界城市”概念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行的世界/全球城市概念仍有许多不同之处。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影响力的扩大,学者弗里德曼(J. Friedman)和沃尔夫(G. Wolff)(1982)尝试将世界体系理论、国际劳动分工理论以及都市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加以联结,并提出“世界城市”的假设(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弗里德曼是第一个对“世界城市”这一命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他总结出世界城市的五个主要特征:(1)世界城市将区域、国家和国际经济融入全球经济,它们是全球经济体系的节点;(2)世界城市是全球资本的汇聚地;(3)世界城市包括经济和社会高度交融的范围广阔的城市化空间;(4)根据世界城市经济控制能力可对世界城市进行等级划分,世界城市控制全球资本的能力最终决定其等级;(5)世界城市构成了一个被称为“跨国资本主义”的社会阶层,它的利益在于全球资本积累的体系得以正常运转,它的文化是国际包容性的,而它的意识形态则是消费主义的,它的存在使其与关注地方利益的其他城市阶层的矛盾增强,并使这些城市进军跨国资本主义阶层的努力受阻。1995年,弗里德曼又增加了“人口迁移目的地”这一指标,并进一步提出了十八个核心和十二个半外围的世界城市等级结构和布局。
与“世界城市”相近的概念是“全球城市”(Global City),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科恩(R. Cohen)于1981年提出。他基于早期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及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理论,指出全球城市是作为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的协调和控制中心而出现的,更具体地说是公司组织及高级服务变化而导致的跨国公司企业决策及公司战略形成的国际中心。
1991年美国经济学者萨森(Saskia Sassen)正式提出了“全球城市”(Global Cities)的概念,其后这一概念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同,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全球城市研究的新热潮。萨森(1994、1995、2001)认为,早期的“世界城市”(World City)的定义与其所定义的全球城市(Global City)之间的差异在于全球城市是经济全球化驱动下生产空间分散式集中和全球管理与控制功能重整的结合,代表了一种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空间。她指出,全球城市不仅是全球性协调的节点,更重要的是全球性生产控制中心,因此应当更加重视全球城市的生产者服务(producer service)功能。萨森认为全球城市形成的重要基础是投资全球化和金融证券化;全球城市是专业化服务的供给基地和金融创新产品和市场的生产基地,其主要特点就在于它是创造这些高水平商务服务的最高级生产场所。她通过对比纽约、伦敦、东京与世界其他主要城市在国际资本与跨国公司方面的情况,进一步论证了关于信息时代全球城市控制功能趋于集中的理论假设。S.Sassen定义的世界城市基本特征:高度集中化的世界经济控制中心;金融及专业服务业的主要所在地;包括创新生产在内的主导产业的生产场所;作为产品和创新的市场。
21世纪以来,以拉夫堡大学泰勒(P. J. Taylor)教授和毕沃斯托克教授(J. V. Beaver stock)为首的“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aWc Study Group and Network)团队异军突起,他们以“关系特质”取代“静态特质”,同时强调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脉络,把全球城市的研究推向深入。这一团队(2000、2001)利用网络分析技术,根据美国律师事务所等全球性服务公司的办事处网络系统,提出了多个具有一定全球性或区域性服务功能的城市,并将其定义为世界城市。同时,泰勒的团队在世界城市与全球城市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讨论了城市之间的关系和网络特征,提出“世界城市网络”(World City Network)的概念,即一个由枢纽层、节点层、次节点层城市相互联结的城市网络结构,而世界城市则作为这一网络体系中的“全球服务中心”。
目前,学界在世界城市的标准特征问题上基本形成了共识,归纳起来就是认为: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的控制节点;世界城市共同构成全球交流网络联系;世界城市网络内部存在等级体系。但目前在全球城市的研究基本建立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世界城市的基础上,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尤其是东亚的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和主要特征与前者有着较大的差异。这就需要研究者在思考非西方世界城市这一命题之时,采取有所增益的方法与视角。
为此,世界城市(World City)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是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高端标志,是指具有世界影响力、聚集世界高端企业总部和人才的城市,是国际活动召集地、国际会议之城、国际旅游目的地,世界城市对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力。世界城市的主要标志,具体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国际集散程度、基础设施水平、社会和自然环境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是全球商务中心、全球银行和金融业中心、外商直接投资的全球性中心、全球航空(航运)枢纽、全球性事件的产生地、全球精英人士集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