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汕联姻的经济发展模式看民生为大
发布时间:2016-06-06  浏览次数:7714



  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稳定是经济发展的要义与根本。深汕联姻,其历史意义并不亚于蛇口当年的一声炮响!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这场“飞地”联姻态度明确,他说:“解决新加坡的问题要到中国来,解决深圳的问题要到汕尾来;建立深圳汕尾特别合作区,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

  在泛华集团精心规划设计下,深汕特别合作区授牌仪式在广州举行。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出席授牌仪式,并分别把“中共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的牌子授予深圳、汕尾两市。自此,缘起于2008年、定位为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的项目正式“升级”。

深汕”联姻”的前世今生

  汕尾市辖海丰、陆丰、陆河三县和市城区,总面积5271平方公里。上世纪二十年代,因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开创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而闻名于世。一直以来,人们将汕尾、汕头、潮州、揭阳合称为“粤东四市”,由于汕头、潮州、揭阳相对靠得更近,所以大家也习惯于把粤东四市的区域格局看成是“3+1”模式,而汕尾就是这个有点尴尬的“1”。

 建市以来,汕尾经常处于一种远离中心城市、远离经济核心的尴尬局面,经济发展处于半边缘状态。然而,汕尾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也显而易见,海运四通八达,往返快捷,汕尾港距香港仅81里,成为粤西与粤东、香港与内地之间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

 汕尾市区距深圳市224公里,预计今年底明年初全线通车、全线长502公里的厦深铁路逾五分之一段直落汕尾市腹地,穿山过隧,行经村镇和城区,跨越河流和海域,成为汕尾市交通大格局破题“巨作”:不但彻底改写了汕尾没有铁路的历史,而且建设中的汕尾车站在厦深沿线举足轻重,广汕、京九铁路将经由这里与厦深线对接。随着厦深铁路建成通车,往来于汕尾与深圳之间只需半小时,这对于“深汕合作”无疑是一个重大机缘。作为一条生命线,厦深铁路对促进汕尾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成为泛珠三角的“桥头堡”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位置在汕尾西部与惠州惠东县交界处,处在珠三角地区的边缘,是粤东地区与珠三角地区连接的地理结点。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规划范围包括汕尾市海丰县鹅埠、小漠、鲘门、赤石四镇,总面积463平方公里,总人口不到8万。这些坐落在深圳以东100公里左右的海丰地名,现在正越来越多地跃入深圳人的眼帘。

 经过30年的发展,深圳勇立时代潮头,成了“先富者”,有钱,有产业,有经验,有技术,但土地开发强度已超过40%,需要新的发展空间。汕尾则似乎是改革开放中某种程度上各种被遗忘角落的折射,主导产业缺乏,城市规划落后,招商引资乏力,缺钱,缺产业,没经验没技术,但是有5200多平方公里的空间,是粤东第一土地大市,面积是深圳特区的2.5倍,拥有粤东最长的海岸线……深圳经验与汕尾空间,正好一拍即合,优劣互补,无疑是理想的合作对象。

 经历十余年的发展,汕尾已形成品种齐备的平板显示器基地,与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存在高度的契合榫接关系。特别合作区是深圳的“总部经济”跟汕尾的“基地经济”的融合体。特别合作区是一种新型的“前店后厂”模式,过去,香港是‘前店’,深圳是‘后厂’。现在,深圳本身就是一个‘前店’了,‘后厂’则要向深圳以外的地区拓展。

 据南方网报道,从合作区“一期工程”产业转移工业园开始,深圳经验便开始不断输入。深圳市牵头编制了《深圳汕尾合作区空间发展概念规划》等诸多规划。此外,深圳市派出30个行业协会负责园区招商工作,签约项目32项共268亿元。截至2009年,工业园投产企业已经达到24个;深圳出资为园区10平方公里做好详细规划和200平方公里特别合作区概念规划;拨出2.5亿元支持园区基础建设。

 在工业园开发上,深圳经验还带来了目前国内先进的BT模式,引进中国泛华建设集团深圳分公司带资30亿元进园搞基础设施建设,完成4平方公里“七通一平”、道路管网、标准厂房、公共设施、排污设施等建设项目。《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方案》规定,到2020年,成为超过2000亿元GDP的重要增长极,而2030年的GDP则将超过5000亿元。

深汕“夫妻”融入珠三角“大家庭”

 经过20多年的大发展,曾一度作为中国经济“领跑者”的珠三角核心区域,在未来走向上面临着越来越多深层次制约因素,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缺乏战略纵深或发展腹地。跨越这一“瓶颈”,以推动珠三角乃至广东省在更深、更广的层面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珠三角区域人民的生活水平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的经济竞争不仅是单个城市之间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的要求,将区域经济合作和协调发展提到了新的更为突出的政治高度。抓住机遇加快区域合作,拓展其战略纵深,从而实现产业的梯次转移,在充分利用腹地资源优势和空间优势的同时,提携其共同发展已成为各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汕尾是珠三角产业链得以向粤西等腹地纵深推进的发展要塞。随着‘双转移’政策和《珠三角规划纲要》的推出,汕尾人发现汕尾与珠三角唇齿相依,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2009年举行的粤东会议上,汪洋书记给汕尾作出了全新的定位和要求,提出汕尾要当好粤东融入珠三角的桥头堡。做大经济总量,减少人口增量,实现蓝色崛起。

 为了使汕尾尽快融入珠三角,如今“深汕合作区”瞄准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现代产业进行针对性招商,吸引跨国公司、央企等海内外巨商落户深汕特别合作区,有针对性地重点开展招商工作,迅速打响合作区品牌、扩大影响。

 汕尾还将建立与珠三角竞争性合作:打造电力能源基地,为珠三角地区提供电力保障;打造电子信息基地,力争形成产业与珠三角同构互补的产业集聚;打造石油化工基地,为珠三角石化产业带向东延伸提供腹地;发展海洋水产和生态农业,把汕尾建成珠三角地区原生态食品供应基地;打造海滨休闲度假胜地,打造珠三角度假休闲东花园;建设面向珠三角的对台农产品小额贸易等重要物流基地。

 构筑交通一体化网络,大力加快“两网一群”(公路网、铁路网、港口群)建设步伐,使汕尾成为三铁路三高速一港口群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同时,争取把汕尾列入珠三角城际轻轨网络覆盖范围,促进汕尾进一步融入珠三角。交通嬗变助推汕尾旅游,使汕尾迈进了珠三角东岸地区一小时生活圈。

 与珠三角对接。大打深、海、人“三字经”。“深”就是要对接深圳,跟深圳签订旅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营造“五天住深圳,两天玩汕尾”氛围;“海”就是擦亮海岸线,滨海旅游成为旅游的主导;“人”就是人文环境,一方面要发挥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优势,搞好治安、社会秩序,提升市民素质、服务水平。

 “统一类型的产业,向更低的地方布局,有利于产业本身的发展,在汕尾布局,更有利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教授魏清泉认为,珠三角外第一圈层的汕尾,不仅在经济导向、产业契合度上是深圳的首选伙伴,从政治导向来看,特区带老区,更谱写了红色中国的发展新佳话。

 从整个粤东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看,汕尾整体主动融入珠三角应该是迟早的事。依托深汕合作区域,加强深汕各市县的联系,将各市县资源进行整合,共同发展,扩泛珠三角发展纵深腹地,为全国经济区域合作创造一种模式。

 依据这个理论,汕尾由于其在深圳未来发展中承东启西的区位特点,以及新型工业化成功推进所产生的带动作用,是珠三角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节点,堪当泛珠三角州区域的“桥头堡”。从某种角度看,深汕联姻在理论与实践上进一步支持、印证了“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是对“泛珠三角”理念的深化与实践。

办实事 谋福祉 民生为大

 民生是经济增长的手段, 更是经济增长的目的。经济增长作为首要任务, 其最终目的在于改善居民福利,这就要求经济增长要实实在在体现在民生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多年来,深圳政府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坚定不移地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不遗余力地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深圳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逐年提升,深汕合作对汕尾市民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福音。

 深汕合作发展优势突出,发展思路清晰,发展措施得力,发展势头良好。合作持续的优势逻辑在于: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从而产业实力不断增强,从而城市环境日益优化,从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最终实现民生福祉大幅提升!加快深汕发展步伐,要发挥优势、完善思路、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汕尾发展优势明显:拥有粤东两大海湾和3个海湖。海区水产资源丰富,具有捕捞价值的品种达200多种。渔业产业有史以来一直居粤东地区第一。具有充足的海洋油气和可利用海上风能、潮汐能和波浪能等海洋能源。临港工业发展迅速,拥有众多沿海深水码头的汕尾具备发展石化产业的天然优势,汕尾将重点发展面向粤东、珠三角和闽东南市场的精细化工,把石化工业培植成为新兴支柱产业。

 方兴未艾的物流业,年均增速达40%的旅游业,都显示出汕尾工业化带动服务业高速发展的势头。目前,汕尾已初步形成了“三基地”、“三经济带”的产业布局。“三基地”为:以信利、德昌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汕尾电厂、陆丰核电为主的电力能源基地;以海丰小漠华城石化为代表的石油化工基地。“三经济带”是:以绵长辽阔的海岸、海域为依托的“蓝色产业经济带”;以效益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纽带的“绿色产业经济带”;以“红、蓝、绿、古”四色资源为亮点的旅游产业经济带。

 为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深圳出台了三道招商引资刚性保障:一是到2015年,深圳将向特别合作区转移4000个项目;二是深圳将把各个区向特别合作区转移项目的质和量作为各区科学发展考核的重要指标;三是深圳企业增产扩能、增资扩容需要新增土地的,一律到特别合作区去。与此同时,汕尾市在对所有招商项目实行优惠政策的同时,对所有深圳转移入园的项目一律给予优先,一路绿灯不设限。两市形成3+1的四项招商保障刚性大,为合作区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这仅仅是深汕特别合作区为完善和优化园区投资环境所推行的众多保障的一角。管委会主任马裕滨表示,对于合作区投资环境的优化,合作区将从改善区内的软、硬件环境入手,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增强合作区的综合优势。

 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改善投资硬件环境中的一颗重要落子。这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让百姓呼吸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天蓝、水清、地绿、山青,解决人们关切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2011年,32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的比例为89.0%;十大水系的469个国控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61.0%。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越来越强。

 深汕合作区土地资源丰富,但在进驻企业的筛选上,将制定清晰的产业目录。在保护环境方面,坚决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体现民生为大的根本发展理念。对于其土地使用,将根据投资额制定相应的用地标准,按年度供应土地,尝试实行土地中标通知书制度,从根本上避免“囤地炒地”,合作对城市整体做出了规划,要求充分考虑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建设对当地居民就学、就业、社会福利带来的好处,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做这亦是民生为大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期以来,合作区不断积极推进设施建设和服务优化,实施“软硬兼施”的环境改善办法。首先是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硬环境”。目前,合作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全面启动,其中,产业园区的道路设施不断完善,水库、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建设的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并通过整合深汕两市通信资源实现在区内同时启用深圳(0755)和汕尾(0660)电话区号。

 在这艰辛创业的之中,深圳在发展理念、招商引资、管理经验、资金投入、城市品牌等方面加强注入,形成强大的推力;汕尾在土地资源、社会事务等方面加强支撑,形成强大的助推力,使合作区正形成一股高速持续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已有52家企业正式签约合作区,投资总额达583亿元人民币,涵盖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食品加工、现代高科技农业等相关产业。下一步,合作区还将增强招商合力,强力推进,加快形成合作区产业发展优势,将合作区打造成为深圳产业转移的最佳承接地,汕尾优势产业的协同发展新高地。

 遵从民生为大理念,合作区将致力于强化规划引领,加强企业服务,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园区的道路规划、生态环境营造、生活配套以及建设并完善企业服务体系等方面,瞄准国际化功能园区,提升建设标准和服务水平,用一流的现代化园区吸引企业主动入驻,建设一流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并改变珠三角某些企业和工业园区“不修边幅”的形象。

 深汕特别合作区坚持“科学规划,从容建设”的理念,力争到2020年,合作区建成区达到40平方公里,到204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人口80万至100万。建设城乡优环境,加强城镇建设,扩大就业固民本。以人为本谋民利。只有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汕联姻”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力量源泉和群众认同。

汕尾之变
 企业与汕尾的牵手,不仅使深汕特别合作区摆脱了启动建设资金的制约,实现产业转移园的快速启动,并促进了深汕合作的升级和园区战略地位的提升。通过系统规划的编制,进一步转变深圳及汕尾市对合作区发展定位和战略价值的认识,确立了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发展理念、价值观及目标,清晰了发展的思路,为深汕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深圳、汕尾两市的共同努力下,深•港产业新城必成为区域发展的“热点、亮点、高点”,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转化高地、大珠三角重要的新兴滨海宜居宜业城市、深港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分享到:0
收藏
打印
  • 西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 东南亚:柬埔寨

  • 非洲:安哥拉、纳米比亚、南苏丹、坦桑尼亚

  • 蒙古

  • 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