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冲击,区域经济发展当如何应对
发布时间:2020-02-10  浏览次数:1131

    最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从认知规律来说,人们将从最初对疫情传染本身的担忧,发展到关注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果说疫情是一场遭遇战,那疫情结束之后的经济复苏,则是一场持久战,对地方政府来说,则更需要聚焦疫情带来的冲击与影响。这场突如其来的战役,将倒逼我国城市、社会管理升级,加速产业革新发展。 

    此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在社会治理方面,对城市交通管理、物流供应链、应急灾备、信息溯源等方面的数字经济布局与应用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在经济运行方面,以传统百货、超市、餐饮、电影院等为主的节日经济组合、由于疫情复工延期对传统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对受成本和现金流的影响较大的消费服务业中小企业均带来一定的经济冲击,城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打好基础的一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地方政府在关注扶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服务业领域的同时,而更应该聚焦在疫情过后城市经济如何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特别是传统产业发展、产业升级、产业生态重构的问题。 

    1. 以城市更新与复兴为抓手,塑造新空间载体 


    这次疫情,考验的不仅仅是每个人的免疫力,也是一个企业、地方政府甚至国家的免疫力。高质量发展将会再加速,意味着城市不能再依靠增量开发打造城市新的空间载体,而城市更新与复兴则将成为政府培育新的空间增长的新契机。 

    当下,需要改造更新的区域往往在城市的中心区域,具有很强的引领性、示范性和辐射性。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城市更新围绕传统动能修复和新动能培育,打造集聚各类创新资源,为区域内产业园区或产业提供创意设计、品牌打造、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业态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等全链条服务的新型赋能载体。同时以城市更新的市场应用场景为依托,推动区域时尚装饰、智能家居、物联网等产业发展,培育新的产业增长极。 

    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打造的新赋能载体需要将产业、数字、人才、科创、资本和空间等创新要素有机融合,补齐区域产业公共服务短板、完善产业创新生态、推动新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创新型产业生态。通过城市更新推动智慧城市发展,采用智能建筑、绿色建材、分布式能源、物联网感知,提升城市运营效率,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宜居性和经济竞争力。这样既实现了城市更新,同时也推动了区域产业升级转型。 


    2.以结算经济与品牌溯源认证,驱动乡村振兴 


    此次疫情的源头,与2003年的SARS一样,是由食用野生动物引起的。受疫情影响,农产品的供应、流通与监管,食品的品牌认证溯源体系构建将会被高度重视,传统的农业供应链环节将被重新塑造。 

新零售时代,需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慧物流等新商业技术,通过视商产业拓展农产品消费需求,从消费端促进供给端,引领带动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和生产加工,实现农业多层次增值增效,可以有效解决市场产销环节中存在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走一条以第三产业带动的312或321产业发展路径,破解农产品滞销等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主要障碍。 

    名特优产品是农业上行的主力军,通过赋予“数据”生产力,将特色农产品品牌化,且有效监管保障生产过程的食品安全,形成数字新零售、数字化交易、订单式生产、基地认证、流通追溯等智能化管理与服务,实现从基地种植、加工、销售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追溯。构建智慧新零售与数字化交易平台,重塑“产品卖全球,结算在地方”的交易模式,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与精准扶贫,实现强县与富民统一,城镇与乡村贯通,改革与发展结合的主要路径。 

    3.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区域产业生态 


    此次疫情影响最大的企业,都集中在消费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各地方政府应在政策扶持的同时,还应研究疫情推动中小企业变革实现过可持续发展,构建区域产业生态,把数字经济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数字化、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有机结合。研究打造创新的产业发展载体,运用人工智能、算力和算法,构建新的生产力;通过区块链和互联网构建新的生产关系;大数据构建新的生产要素;站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的视角,聚焦各类创新要素,通过平台经济、结算经济实现要素在本区域的变现。 

    通过构建集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平台经济,聚集与连接数字、品牌、科技创新、人才等创新要素,打造创新的空间载体。运用 C2M等创新商业模式(Customer-to-Manufactory,顾客对工厂)进行“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有效连接供给端与需求端,从而进行价值分配,产业链将由原来的“关系链”变成“价值链”。通过创意设计,改善产品和服务品质,推动产品升级,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催生多业态,通过构建中小企业生态,培育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新业态、应用新场景与创造新市场,催生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助力中小企业重塑商业模式,化“危”为“机”,承载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4.科技协同创新,增强区域经济活力 

    区域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资源要素驱动城市发展的旧模式不可持续,要依靠科技、知识、人才、机制等创新要素驱动,科技创新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围绕地方主导产业,打造科技创新要素交易中心,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品市场、要素市场、服务市场,实现科技、产业与市场、资本、教育和空间的有机融合。线下打造“新型科技投资机构”,发展懂技术懂市场的科技经纪人,去承载地方产业转型的科技需求,形成赋能地方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线上打造科技创新要素交易平台,系统开展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的交易、技术转移等一系列服务,提供成果转化咨询、项目路演、投资孵化、培训交流、知识产权培育运营等方面培训,构建资本、创业团队以及专家学者的专业化交流与成果孵化平台。通过科创全要素集聚和市场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形成对产业孵化创新的加速作用,同时进一步形成辐射全国的平台经济与结算经济。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每经历一次困难,就会成长一次,这种敢抗争、不怕输、不服气的性格,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疫情驱使各地方政府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审视城市高质量发展,运用数字经济加快产业革新的步伐,塑造城市发展的新动能空间,将迎来城市产业发展与经济崛起的新契机。


分享到:0
收藏
打印
  • 西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 东南亚:柬埔寨

  • 非洲:安哥拉、纳米比亚、南苏丹、坦桑尼亚

  • 蒙古

  • 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