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泛华 > 关于泛华 > 泛华观点
打造行业先锋企业,成就精彩人生——杨总在2013年第一期新员工培训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3-06-14  浏览次数:8367

                              杨天举

  泛华集团已经走过了整整20年历程,各位加盟泛华的新员工,就是20年泛华再出发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实践者,希望在未来的20年,各位能为泛华事业添砖加瓦,能把泛华做得更好。作为集团总裁,作为一名老员工,我谈三点自己对泛华的认识。第一是泛华的核心价值观,第二是泛华的方法论,第三是持续提升学习和创新能力。

  一、泛华的核心价值观

  泛华经过20年的发展,始终坚持一个核心价值观:“劳作、创新、升华,为客户创造价值。”泛华20年的发展历程,是从无到有,从具体的技术型企业到行业的领跑者,进而确定了泛华的“1-2-3-2-1”战略发展模式。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或者生产经营管理,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就是“劳作”。但仅是劳作还是不够的,从生产、经营、管理各个角度讲,还需要“创新”,最后还要有所“升华”。升华是站在共同的价值观、价值使命的角度,来实现劳作和创新的总结和提升。

  一个组织,必须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去引领:为谁做、做什么、有没有明确的目标、怎么实现。对员工而言,有了共同的价值观,碰到问题就会一起去克服。对泛华而言,共同的价值观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同事与同事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互为客户,业主是我们的客户,我们服务的城市也是客户,当我们为城市服务的时候,就是为城市创造价值,是为城市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两商战略的建设者、服务者、运营者。而当我们始终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就成就了精彩的人生,成就了我们的企业。

  传统的企业制定战略是以同行为参照系,是把同行作为标杆来研究。但泛华制定战略的重要思想,不是跟同行去竞争,而是研究如何服务好我们的客户,这个客户可能是已有的,也可能是无中生有,是创造出来的新客户。而怎样为客户发现需求、创造需求,发现价值、创造价值,是企业在制定战略过程中永恒的追求目标。同时,在追求目标、进行价值传递的过程中,形成了泛华的业务体系,表现在实践中的生产和经营语言就是:源头战略、长尾效应、融投资带建设、“捆绑筷子,营销柱子”、品牌经营、集团营销、专业分工,业务合作、产业联动等等。泛华的观点、原则、经营理念,是站在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角度。从成立之日起,建设部就给了泛华所有的资质,但对每个板块而言,如何去与同行竞争?如何跳出红海?那就要求我们站在源头战略、融投资带建设等角度去思考,产生比较优势、差异优势和竞争优势。

  做事如此,做人也是如此。加入泛华的新同事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我们的前提还是“劳作”。“劳作”是解决一技之长的问题,在有了一技之长的基础上,还需要“创新”、发挥自己专长,从纵向到横向,一点点丰富自己。这也是从“劳作”到“创新”,再到“升华”的过程。比如学预算的,开始可能从事统计工作,再沿着预算、成本核算、报价、投标、概算、估算、技术经济、经济分析、经济决策、经济评价的路径来发展。

  就企业而言,泛华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一开始的技术公司,比如设计、施工、监理,到站在工程项目角度从事技术经济,再到多个项目组成在一起,从区域角度思考问题,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之后,空间的概念形成了,就产生了发展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要素资源集聚、要素资源配给、要素结构优化,空间经济学研究增长级、规模效应。再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研究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研究政策红利的落地、优惠政策的落实。再发展,就变成哲学的范畴。这同样是一个劳作、创新、升华的过程。换个角度也一样,泛华一开始是乙方,从事设计、监理、施工,之后产生了乙方业务甲方思维,逐渐摆脱了传统乙方业务的思维模式。如果以甲方思维来创造乙方业务,就不再是单纯的“有”中生“有”,有可能就是“无”中生“有”。“无”中生“有”的过程就是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对社会的贡献度也会提升,这就是升华。

  二、泛华的方法论

  方法论是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事物的方法。从就事论事,再通过系统的思考,就是从事理到物理的过程。物理是解决机理问题、公式问题、构造问题、逻辑问题。再提高一个层次,就是方法论界面,是用哲学思维解决物理现象。我们经常面对大量事务性问题、技术问题,就要求我们用公共的思维方法去归纳、总结,这就涉及到物理、体系的概念。从人的角度来说,也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再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过程。就如同看书,先是越看越厚,再到越看越薄。在这个过程就是上升到体系的界面,通过归纳,找到方法论。企业也一样,要把复杂的问题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体系化,再上升到价值界面:为什么做?这就是方法论的核心问题,在把事情从技术界面做好的基础上,还要从体系界面做好。

  泛华的整个体系也是按照这个思维制定的。我们有零售产品,比如设计、工程、市政、监理、装修、勘察,这是我们的核心基础业务,泛华3000多人都实实在在地在从事零售产品业务。但在对外营销的时候,就要上升到体系的高度。比如,项目管理的至高境界是代开发、代服务、代建设,就是从零售界面上升到体系界面。再比如,我们探讨设计施工如何一条龙,EPC能不能产生,BT商业模式能不能形成,金融和技术资本、产业资本能不能结合?这就形成了我们的体系:以金融BT,带动EPC设计施工一体化,从而提供系统解决方案。集团有了体系,对员工而言,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加入泛华,无论是知识多么丰富的专家,都会感觉现有的知识结构不够用,因为泛华不仅从技术、技术经济的角度,更是从方法论、哲学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是用哲学思想去串联所有的技术和技术经济。科学方法论的思维,可以让人同时做不同的事情。所以希望各位来到泛华,能够掌握一种可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条理化的科学方法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专业也不相同。站在方法论的角度,每个人都有长处,建筑没有结构去配合,是实现不了的;结构没有给排水配合,就是空楼。所以做人要有包容心,如果能站在对方角度去思考,会变得谦虚,会感觉自己还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学,如果永远处于这种心理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集聚的要素会更多,释放的能力就会很强大。如果不用这样的思维方式,老是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就会出现专业的片面,成了井底之蛙;看到别人的成就远远大于自己,不找客观原因,却总觉得是自己怀才不遇、是领导不重用。从团队角度讲,必须从系统的思维看待问题,掌握了科学方法论,才会觉得团队之间,互为客户。只有彼此的礼让和团结,才有可能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比如站在设计谈设计,觉得设计很重要,但站在项目角度谈设计,设计就是一个阶段,工程、监理的道理同样如此。如果从业主的角度,无论设计施工监理,大概念就是一个建筑行业。泛华是建筑五大功能都做,并且不断寻求设计施工一体化,寻求金融资本、技术资本、产业资本有机结合。这样,团队的力量才能显现出来。

  做事情,也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比如谈一份合同,需要的是求同存异,大家秉承合作双赢的原则,先通过都认同的条款,把争议条款搁置到最后,最终互相退让,互相妥协,合同也就谈成了。
这就是泛华的方法论,学习的方法论、工作的方法论、处事的方法论,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掌握。

  三、持续提高学习力和创新能力

  学习力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毅力,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爱读书和学习力不是一个概念,一时学习容易,一辈子学习不容易。培养年轻人,就是要培养有后劲的人,培养具有工作激情的人;不仅自己有激情,还要有激发别人的激情;同时,不能光说不练,更要身体力行;光有激情,但是不做,“口号天上飞,行动地上爬”,这也不行,动手需要真本事,熟练都是一遍遍重复化、标准化的结果。同样,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时间。我刚毕业的时候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分配在原来的国家计委。八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都是社会的佼佼者,在机关怎么发展全看个人努力程度,懈怠的和上进的只要过了十年、二十年就拉开了巨大的距离,因为用功程度不同,底蕴和研究的深度就不同。因此,我又主动申请去林业部的林产设计院实习。记得当时刚推行中国可行性研究在基层的实践,需要计算内部收益率、内部回报率、基准收益率,要考虑经济评价、效益对接,要分析价格问题、成本问题,还有市场问题。那时候学的知识,一辈子都不会忘,但现在再去学就会感觉到吃力了,所以学习一定要趁早,要抓紧。

  说到创新能力,先说一下美国和中国的教学方法:美国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创造,对于一个问题,无所谓对错,看的是分析的逻辑成立不成立,这样就使得美国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而中国的应试教育就忽视学生的创造能力,讲究标准答案,容易出现高知低能的情况,到工作中就容易出现问题,因为领导、同事关心的是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同一个问题,没有创造力的人可能就会说因为种种条件不能办;但有些人却会在经过分析思考后,再进行汇总,即便有可能还是不可行,但给他些提示,就破题了,这就是有没有创造能力的差别。就像做科研工作,一般都不喜欢设计院出身的,因为在设计院都得先背规范、背标准,脑子里都是规范标准、都是套路,这就做不了科研,因为做科研是要打破规范,创造新的规范。

  学习、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在佛学上,因加缘得果,因缘合一才能结果。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说,因是城市的自然禀赋,果是城市发展的目标,缘是城市价值怎么实现的方法。从个人角度来说,因是个人素质,缘是主观能动性:想做什么、怎么实现,果是达到的效果。一个人、一个团队,因都差不多,但缘却不一样,自己创造、无中生有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不一样,效果自然也就不同。

  我经常讲一个哲学概念,“有”和“无”分别是什么。“有”,有客观的“有”和主观的“有”。客观的“有”就是“有”,主观的“有”可能是“有”,也可能是“无”。“无”也有客观的“无”和主观的“无”。客观的“无”就是“无”,主观的“无”,不一定是“无”,得看站的角度。从上述推导的是:“有”中生“有“容易,“无”中生“有”难。从经营角度说,“有”中生“有”比较消极,比如通过存量盘活带来增量,等等。但企业家思维是经常无中生有,这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方式,比如资源整合,整合来了就是“有”。城市发展研究院的成立与发展就是“无”中生“有”的典型案例。再比如招聘工作,对招聘人员而言,应有这样的素质和要求,首先要知道这个行业谁有话语权、在讲什么,这就要通过看行业杂志,看有谁在写文章,然后把这些人约过来聊,再从里面挑人。产品定型也是从零开始,参加学术讨论会、找规律,再研究如何俯视这个行业。同样的道理,泛华的战略完全是站在行业的高度,比如两商战略和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两商战略是为企业制定的战略,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是为城市、为市长制定的战略,完全都站在行业的高度,都是“无”中生“有”、创造价值的过程。只有在学习力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再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就是研究如何从“有”中生“有”到“无”中生“有”。人一辈子最大的价值就是缩小“有”“无”之间的差距:“有”中生“有”,再设计一个“无”,从而“无”中生“有”。这就是人生最大的价值,也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大家还要掌握一种方法论,就是要把发散的思维条理化、系统化,要从技术专家,成为复合型人才。以前有一位华东设计院的设计大师,后来自己开了一家设计所,也获得了甲级资质。但一年后,他就把资质退回。他说,在设计院的时候,他仿佛是一个大厨,洗菜、摘菜等都是别人做好,就等着他掌勺,但自己开了设计所后,要去关注所里的全体人员,每天把大量精力放在协调内部关系上,自己就没有创造力了,所以,他还是回到了设计院。这就说明,一个团队永远是由不同的人才结构组成的,如果想当经营者,就要加强包容、整合的思想;如果想当好技术人才,就要加强协同、互助的思想。每个人来泛华,坚持到底都可能成才,我们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培养,也会不断地创造机会,使得人的本性得到最大的抒发。

  从本性来讲,人有三个方面的诉求。

  首先是对学术地位的诉求,要在学术上塑造自己。记得第一批设计大师是赠与的,当时广播电视部设计院就集中了4名设计大师,结果那段时间业务就很红火,这是知识资本的力量。泛华是一个典型的知识性公司,如果不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很难去领导一个部门或领域。所以,无论从事哪个岗位,首先要当好技术专家,扎扎实实把本业做好。对我们个人而言,每个月要看几本行业的学术杂志,一定要知道行业内学术地位高的带头人都有哪些,都有什么样的观点。如果有机会,要去听他们的学术报告会,这会比自己在家里看书要进步得更快。等专业造诣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不用再去学别人,而是综合别人的观点了。比如,同样学术水平的人,地位或者说名望不一样,说出的观点效果也不一样,对社会的贡献度是不一样的。

  其次是对社会地位的诉求。在什么样的单位很重要,单位不同,个人的荣誉感也不同,社会地位也不同。而在单位从事什么样性质的工作也很重要,无论是从事具体技术工作,还是领导一个领域,平台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决定了支配社会资源的能力也不同,同时也决定社会贡献的能力。在泛华,我们不唯“官”,只唯“实”,这个“实”是支配资源的“实”的能力:只支配自己,还是支配别人,或者支配行业资源;支配资源的对象不同,社会贡献也是不同的。

  有了对社会的贡献,就有了第三个诉求:对体面生活的诉求。每个人都有生活压力,满足了前两个诉求,有了学问,有了地位,就有了名利双收,这也是人之常情。对个人而言,评一个大师是一辈子莫大的幸福,但对企业家而言,大师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单位有几个大师。同样是在做学术研究,如果是用企业家的思维方式,用资源整合的经营理念去整合到公共平台,让有学术水平的人去创造,让他们创造出来更多的成果和学术地位,对企业和社会的贡献度更大。人才靠舞台,舞台靠人才,两者互相依存。但到了一定程度,舞台比人才重要。舞台靠人才去提升,但人才得自己争气,一切的前提还是个人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首先一定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常说“伟大的中国梦”,伟大的中国梦是什么?是人人都有机会,但前提是人人得脚踏实地的努力。泛华的理想是成为为城市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投资商、开发商、服务商和运营商,实现全产业链的整合。一个企业,也是阶段提升的。比如IBM,从一开始卖设备,到卖技术、软件,到最后卖方案、卖系统解决的能力。泛华也是如此,从一开始卖技术,比如施工、设计,到现在卖系统,最终目标也是卖系统解决的能力。人也一样,年轻的时候靠技术,等到四五十岁,就靠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应了一句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就不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需要不断努力,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现在的岗位。

  探索,一直是泛华肩负的使命,20年前,建设部成立泛华的时候,对泛华要求三条:探索设计行业改革、探索工程总承包改革、探索股份制机制的改革。今天,泛华是探索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领跑者和创新者!在泛华这样一个大家庭里,应该有使命感;有了使命感,就会有坚持的毅力,不会因为困难而放弃,这也是成功者的秘诀。20年后,我们一起再出发,Let’s go!

  • 西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 东南亚:柬埔寨

  • 非洲:安哥拉、纳米比亚、南苏丹、坦桑尼亚

  • 蒙古

  • 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