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泛华 > 关于泛华 > 泛华观点
“高铁时代”设站中小城市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17-01-11  浏览次数:9840

  根据2016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我国将推进“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建设。到2020年,我国高速铁路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途径上百个中小城市,为设站中小城市带来新的机遇与发展空间。

  各地中小城市都以积极的态度拥抱高铁时代,并认为“错过了高铁,将错过这个时代”,不管自身的经济体量如何、城市竞争力如何、竞合关系如何、经济效益如何,围绕高铁站点及其周边区域开发建设纷纷规划建设高铁新城。


  但是,应该认识到高铁带来的交通区位改变只是一个方面,区域经济发展还依靠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及发展水平,高铁能放大一个地区的发展优势,同时也能放大其劣势,使得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等要素更迅速地向更有优势的大城市集聚。如果在经济和产业水平尚未达到一定程度时,谈高铁经济带是奢侈的,建高铁新城更有可能成为中小城市发展的陷阱,从而留下一批荒芜人烟的空城鬼城,而当前已经有很多中小城市处于这种困境之中。


  在此背景下,泛华集团总结曾经参与的苏州高铁新城、乌兰察布高铁新城、麻城高铁新区等多个高铁新城规划建设经验,在国内对高铁新城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之处,就形成了一套高铁新城规划建设理论体系,并出版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与高铁战略背景下的高铁新城研究》一书。

 


一、困境——中小城市陷入高铁新城的麦田怪圈


  当前,绝大多数设点中小城市都规划或是正在建设高铁新城,但大多数高铁新城市的规划的规模大、标准高、投资额度和建设规模远远超出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财政支付能力,也超出了当地城镇化的需求,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


“鬼城”危机


  当前,多数中小城市高铁站离主城区较远,少则几公里,多则十几公里。很多高铁新城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片面追求城市服务功能,而相对忽视产业支撑功能,同时高铁新城缺乏配套服务设施,人气也难以在短期内集聚,使得高铁新城发展缓慢,短期内,新城与老城之间的区域无法快速功能互补,有效联动,同时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存在瓶颈与脱节。高铁新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造成了有城无产、有新城变鬼城的风险。


同质化竞争严重


  当前,高铁新城建设存在高铁新城之间同质化以及新城与老城功能同质化问题。


  首先,比较当前规划建设的高铁新城,功能上基本都具有居住、就业服务等城市功能,缺乏城市特色,其中规划交通枢纽、商务办公、商贸服务、总部经济、文化休闲旅游、旅游集散、居住生活成为高铁新城最主要的功能类型,区域内高铁新城同质化严重,功能雷同化必然带来城市竞争力过剩,后续发展途径狭窄。


  其次,新城与主城区同质化严重。主城区经过多年的发展,集中的全市最核心的商务、商贸、商业等功能,绝大多数多数高铁新城的规划建设都瞄准高端商务、商贸等,打造“高铁CBD”,与老城功能同质化严重,同时,对于大多数中小城市发展高端商务和商贸并没有足够的支撑条件。


投融资渠道狭窄


  对于高铁新城的投资建设,财政状况良好的地方政府,具有可支配财力用于新城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可以不完全依靠借债开发新区。但对于中西部地区(包括东部某些城市)的很多中小城市人口有限, 财力弱小,可承接的产业转移机会不多,在老城经济能量尚不能充分发挥的前提下去规划建设高铁新城,进一步挤压了老城的发展空间,造成新城人力不足,老城发展乏力的困境。


  在投融资模式上,多数高铁新城市尚在探索之中,高铁新城建设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投入(含土地出让收入)和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狭窄,缺乏项目相应的决策权和有效的资产,且信用保证机制大多以政府信用兜底。新城投融资平台自身缺乏造血机能,不能做到良性循环,没有构建起城市金融生态圈的系统角度研究城市信用的打造、城市资源的变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处理好城市资源、资产、资本、资金关系。


二、破题——中小城市高铁新城科学发展路径


  高铁新城是高铁战略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微观产物,不仅要提升区域交通运输能力,更要促进区域城镇化良性发展,因此,高铁新城开发要有明确的主导产业和动力机制,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搬迁或者房地产开发,更不能把新城建设作为政绩工程。虽然高铁站与周边商业空间的紧密联系可以有效吸纳人流,营造丰富有层次的街景空间,为站区带来活力,但是若城市缺乏支柱产业和财政能力支撑,最终将难以维持高密度的商务区运转。因此,高铁新城建设应该通过系统思维实现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城市运营和管理的高度融合,实现产业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智慧生态、城乡统筹、创新驱动、文化提升、跨越发展。


研究城市发展和动力问题  中小城市高铁新城的定位必须考虑城际间的协调发展,以轨道串联重要城市节点和策略发展区,引导区域发展轴形成,使之对应成为中心城市连通的交通节点、服务节点、要素节点或功能节点,同时也能避免同质化和重复性建设的问题。比如不具备强势的工业基础,可以结合自身特色发展文化创意、旅游、农业、高端服务业等,通过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县域经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四层城镇化。


  研究区域的要素禀赋情况,以通过系统规划引领、金融支持,使区域经济在短期内形成要素聚集,使区域要素禀赋变成产业优势。通过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发现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带动新发展,从而找到城市的发展路径,通过挖掘特色优势资源,形成龙头产业、配套产业和机会产业的复合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带动城镇化。


解决城市建设和标准问题  高铁新城的建设是一个巨系统,应该用系统思维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


   结合地方特色实现产业梯度与特色发展,明确高铁新城在城市中的功能定位,建立一体化跨界客运交通服务体系,并通大型公共配套基础设施聚集人气,从而促动新城的建设,为高铁新城开发开创全新发展格局。


   高铁新城与主城区形成错位与互补,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副中心,而是作为城市功能的有机延展,成为吸纳、吞吐、融合各种“流量”要素资源的重要基地;


   挖掘高铁的核心价值,使高铁新城应成为中心城市和整个区域城市网络体系直接建立联系的重要界面,实现城市的精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最终,实现高铁新城建设在战略、产业、空间、规划、建设、运营的有机结合。


解决城市运营和效能问题   构建城市的产业生态系统,实现“产业+金融+科技+人才+互联网+土地”六大要素的有机复合。


   在城市建设的投融资破题上,以战略、产业、空间、重点项目为引导,以去土地财政化的融资模式 创新为目标,通过项目打包、融资主体、融资方式、体制机制等的创新实现投融资的创新。通过开发性金融、产业基金、产城融合的PPP等创新金融模式,实现城市的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做好城市的投资运营。


   塑造地区投资概念,把概念变成项目,把项目变成项目集群,再把项目集群变成投资品,创造项目孵化器,改变偶然招商为持续招商、战略招商、项目孵化器招商。

 

  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年代,高铁带了要素的快速流动,推进生产要素要重组,新的机会不断涌现,能否充分抓住高铁开通带来的机遇,实现中小城市的跨越发展,应该结合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发展阶段,以区域聚集力打造为着眼点,以产业驱动形成人财物集聚的“洼地”,以创新模式为旗帜,以N个项目孵化器为抓手,以构建产业发展联盟为平台,以产业为支点,以创新金融手段为翅膀,以信息化为手段,专业分工、业务合作、重构该高铁新城的商业生态圈和价值链。

  • 西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 东南亚:柬埔寨

  • 非洲:安哥拉、纳米比亚、南苏丹、坦桑尼亚

  • 蒙古

  • 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