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美国现代设计之父:埃利尔·沙里。
城市面貌直接反映着城市的经济实力、产业的特色、商业的繁荣、文化的底蕴、科技的发达等等,国际很多占在价值链高端的大都市,几乎所有的城市战略性地段都必须进行城市设计,并且城市设计已经成为政府对该地区进行宏观定位和吸引全球资源的决策依据之一。然而,在我国,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城市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各地城市千篇一律、品质不高、缺少人文关怀等诸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城市设计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2015年开始,中央及主管部门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推进城市设计工作的政策文件,对政府主管部门及规划设计专业机构的城市设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新模式、适应新要求,进行城市设计供给侧改革的任务迫在眉睫。
1.传统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设计始于90年代,随着全国各地新城建设的大力推进,很多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陆续对城市新区及城市重点区域开展城市设计工作,部分城市还制定出台了地方城市设计管理办法,但绝大多数城市设计都是基于工程技术和美学范畴的空间形态设计,很多城市设计脱离实际,大拆大建,片面追求国际化、现代化、大尺度,失去城市特色,还要很多城市设计难以落实,对城市风貌和品质提升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以物质规划为主的城市设计缺少多维度的系统综合考虑,产生了以下问题:
• 重物质空间设计,轻经济产业、社会人文的多维视角研究;
• 重城市空间、轻城市与自然环境及乡村的融合协调;
• 重视大中城市、轻小城市和乡镇;
• 重新城、轻老城;
• 重城市设计本身,轻与上位规划、详细规划及专项规划(包括交通、市政、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专项规划)的紧密衔接及对单体建筑的落实指导);
• 重鸟瞰层面的中宏观设计、轻人文尺度的微观细节设计;
• 重地上和表面形式的设计、轻地下和内在品质研究;
• 重形式文本成果的呈现、轻实施策略研究及过程管理、政策配套及体制机制保障的支撑。城市设计的这些问题,必然会对城市设计的落实、指导城市品质提升产生影响。
实际上,城市千城一面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国城市问题,很多国家都遇到了这个问题。城市千篇一律的工厂、公寓、方盒子写字楼、社区和SHOPPING-MALL,类似于商品,同质化决定了规模化、标准生产的利润效率,比如一些地产公司,在全国建设社区,都采用一个图纸,这种标准化和规模化大大的提升了企业的效率,成为城市千城一面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2.系统思维下的城市设计
千城一面是短缺经济时期的产物,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通过城市设计创造有城市产业内涵、文化底蕴的差异化景观和高端城市价值成为城市发展必要的方式,而这种城市设计一定是中国城市转型需要的新型城市设计,将城市中的所有要素整合起来的新型创意平台,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规划辅助工具”,而是一项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工作,通过“构建+织补”,重新设计都市空间,提升城市价值。
1)新需求下城市设计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必要性
城市设计不是简单对城市面貌进行美学设计的孤立工作,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其复杂性在于城市设计涉及规划设计、建设实施、管理运营的全过程。不同级别(大中小城市及乡镇)、不同类型(新建、老城复兴改造、古城镇历史保护区等)、不同阶段(总规、详规)、不同尺度(城市、片区、街区)、不同地域城市(南北方、东西部、平原、丘陵、山地、滨水等)的城市设计,其方法路径、任务重点、内容与深度也各不相同,需要系统谋划,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创造城市的差异性价值,因城施策。
城市设计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对自然条件、现状基础条件、周边关联、历史文化及沿革、景观特点、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及目标、产业体系、重大项目、上位规划及各类相关规划、当地相关法规、未来城市建设标准、实施路径、投融资及PPP模式、相关配套政策、保障机制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研究。
因此,新的城市设计模式一定是需要从多维视角,将城市设计上升到城市价值重塑的角度,成为城市发展战略,进行系统综合的城市设计。
2)系统综合城市设计的实现
首先,系统整合思维下的城市设计立足于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城市运营的全过程,挖掘区域资源要素禀赋,找到区域发展动力源,根据区域的产业特色、文化基础和城市肌理提供内生动力驱动是的城市设计综合解决方案,为政府、投资建设及运营方、设计师提供一个统一框架,指导城市建设实施全过程的决策及开发引导,通过优化整合资源,提升城市价值,保障城市未来长期的高效运营,最终保证新城建设达到生态、经济、社会、空间的综合效益。
其次,搭建多维度、全新的系统综合的城市设计体系框架,由三个相互关联的体系组成(见图1):包括规划统筹整合体系,含宏观政策、各类规划整合、城市功能定位、产业优化选择、重大项目筛选等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功能定位,进行规划方案调整深化,为城市设计打基础;城市设计核心内容体系,落实城市发展定位,产业及功能定位确定城市设计目标,依据整合后的用地规划方案,进行三个层级的城市设计,包括总体城市设计、片区城市设计、重点核心区及街区的详细城市设计。城市风貌控制条件落实到相对应的城市总规、控详规、修规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中。并对城市建设三维管理、建筑单体设计提供依据和指导;专项支撑体系,包括智慧/生态/海绵/地下综合管廊专项、实施策略及配套政策、投融资专项规划、开发建设及管理运营模式、信息化平台搭建等。
图1系统综合的城市设计体系框架示意图
3.系统综合的城市设计创新方向
理念先进。系统综合的城市设计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反映在城市设计理念上:强调城市与自然及乡村的协调;产城融合;注重绿色集约、智慧生态、活力创新、功能复合、特色多样;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关注以人为本,宜居宜业;多方参与,可实施便管理。
多规融合。系统思维下,城市设计首先落实宏观要求及上位规划,在城市发展目标定位、功能定位,细化产业发展方向,城市重大项目梳理筛选,形成用地规划整合调整方案,提出特色功能分区,开展城市设计。同时,整合各类规划和各类技术规定,包括城市宏观要求(十三五、战略规划等)、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交通市政、防洪等专项规划,落实山体、江河湖泊保护条例等相关规定,保证城市设计的合规性。概念性城市设计应在总体规划前进行,总体城市设计最好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时进行,片区及重点核心区城市设计应与控详规同时进行,城市设计成果应纳入控详规控制条件。系统思维下的城市设计是多专业多部门协同的结果。
分层分类。不同层次的城市设计内容深度各不相同,分为与战略发展规划对应的概念性城市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对应的总体城市设计,与控详规对应的片区城市设计和重点核心区的详细城市设计。总体城市设计的设计重点是根据自然山水用地格局,对城市整体空间格局和整体风貌进行控制,并划分城市空间类型,确定整体天际线和整体建筑高度和开发强度,指导片区城市设计;片区城市设计需根据整体城市设计,细化功能分区,对各功能片区建筑空间形态、开放空间及道路交通等方面进行多种控制和引导;核心重点片区详细城市设计,深化功能片区业态,提出空间控制策略,详细设计各特色分区及城市设计导则。不同类型的城市设计任务重点各不相同,如新城需重视产城一体、新老城区联动、城市功能完善,活力创新、宜居宜业、城市的智慧生态等未来标准的制定。而老城更新需要通过对老城区的改造,补充城市短板,提升城市品质。
融入自然。城市空间形态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保持当地的山水田园格局,融入当地独有的自然山水环境中。采用生命、生态、生活、生产“四生”互动模式,城市、产业园区、田园乡村、山水生态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等纳入整体城市景观体系。城市设计的范围纳入中心城市、重点镇、特色镇、美丽乡村“四层”结构体系中,城市、小镇、田园、山水相映衬,城镇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乡村提供绿色生态景观,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沿江河湖泊的滨水、沿海以及山前地带,是提升城市品质、形成城市特色的高价值地带,城市设计做重点设计。
产城一体功能复合。城市设计以产业导入及重点项目为支撑,构建多元复合的功能业态,深化产业及生活用地布局,形成与特色功能业态相适应的城市空间,创造产城一体,公共服务配套及生活设施完善,功能业态丰富的活力城市。
传承历史文脉。深入挖掘当地的传统和文化,寻找素材并加以利用,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素材,将特色资源转化为功能业态和特色空间形态,转化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体验活动,转化为城市文化、文脉、文像相融合的的独特魅力,提升城市品牌和价值。对于历史遗存街区和片区,做为保护专项进行重点城市设计。
集约发展。城市建设区与非建设区空间格局相宜得章,非建设区保持舒朗怡人的自然环境,建设区则高效集约利用土地,依据功能业态,采用适中的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该密的密,该疏的疏,地上地下综合利用,保证城市空间质量的同时,充分发挥公共交通对土地开发的引领作用,采用TOD模式,发挥公交站点的枢纽作用,打造功能复合,土地集约利用城市空间格局,提升土地价值,并创造便利出行条件。
智慧生态。智慧生态的发展理念始终贯穿到城市设计中,以全产业要素聚集智慧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到专项支撑内容,包括智慧生态城市实施策略、智慧生态指标体系、海绵城市体系、智慧地下综合管廊、分布式能源利用、智慧生态社区及特色功能片区的设计引导、绿色建筑指引等面向未来的智慧生态建设标准的引导。其中海绵城市系统应纳入区域、城市、片区、社区的大中小微的四层海绵体系中。
创新开放共享。城市设计关注创新开放的城市氛围及环境的营造,包括双创产业园、企业孵化园,科研文化、现代服务、新经济的创新空间,优质的生活及生产服务配套,能够举办各种活动和会议的展示论坛的场所,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优美的绿化景观环境和慢行系统,为吸引创新型高端人才和企业入驻、培育新型产业打下良好基础。
人本关怀。为市民创造便利的生活环境和怡人的空间载体,包括居住就业、文化教育、就医保健、餐饮购物、体育休闲娱乐等功能业态空间片区。关注弱势群体,考虑养老、廉租房、方便残障人设施等。城市空间及建筑注重细节,尺度宜人,设置步行活动、慢行系统、公共广场、绿化空间,过街天桥、街道家具,提升街道及公共空间的特色和活力。
融合城市复兴和城市双修。对于老旧城区,进行城市再设计。修补城市功能,补充城市设施欠账,增加公共空间,改善出行条件,改造老旧小区,老产业区转型发展,提升环境品质。修复山体、水体和废弃地,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构建完整连贯的城乡绿地系统,修复城市生态,改善生态功能,在此基础上,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塑造城市时代风貌。
城市品质良好。城市设计对于城市空间及建筑形态、城市天际线、建筑尺度、建筑风格、色彩、材质、街道及公共空间与周边建筑关系、地上地下空间联系、街道断面、城市重要节点等从不同尺度层面进行不同深度的设计,对于城市夜景灯光系统、交通系统、绿化系统、景观系统、城市标识系统、城市家具及小品系统等不同深度的设计,提升城市美感和特色,塑造高品质城市。
可实施便管理。系统综合的城市设计从宏观(总体层面)、中观(片区层面)、微观(重点核心区及重要街道层面)进行不同尺度和深度的城市三维空间的控制,形成中宏观层面的城市设计引导、微观层面的实施导则,指导城市建设。并为控详规提供规划依据,包括街道及地块更详细的尺寸、用地性质细化、建筑退线、开发强度、建筑高度、街道界面控制、公共空间控制、公共服务配套、各片区出入口位置、地下空间、停车位要求等。除了为传统的控规技术指标提供依据,对于目前城市建设新要求,如与智慧、生态、海绵、地下综合管廊、绿色建筑等相关的城市设计,提出创新的特色控制指标,纳入控详规的控制指标中,便于城市设计要求落实到建设层面。与此同时,作为城市设计支撑体系的专项内容,综合考虑实施策略,确定分期开发时序,进行投融资规划,制定配套政策、设计开发运营模式。有条件的地方,可专项研究城市设计成果的信息化,建立信息管理平台,为城市设计动态管理创造条件。
彰显特色风貌。系统综合的城市设计从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城市运营的全过程、多维度视角,将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上位规划、城市定位、产业体系、城市功能业态、用地布局细化、城市三维景观、未来建设标准、实施策略等进行了综合考虑,与相关规划进行了很好的衔接,设计成果与控详规进行了很好的对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现了从二位平面管控到三维空间管控,从简单技术指标管控到城市多要素引导,城市设计引导与控详规管控联袂,共同将城市设计落实到建设实施层面,为塑造高品质、有品位的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实现彰显特色风貌的理想城市。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未来城市将越来越多地融入全球经济竞争格局,将城市设计贯穿于城市发展战略,提升城市价值。系统思维下,城市设计将更加注重考虑城市的资源配置,产业发展趋势,强调集聚效应与功能复合,城市空间设计更加关注空间品质和生活方式的提升,更加关注历史传承和城市魅力的塑造。城市设计通过理念创新,发展路径创新来提高城市竞争力,吸引新产业注入,形成城市内升动力,为城市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