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华观点 | 城市新质生产力平台赋能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1-20  浏览次数:72

引言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从高速扩张的上半场,迈入以存量更新为主导的下半场。在这一转型阶段,城市正面临产业升级、生态保护、人口流动与资源优化配置等多重挑战。低效的空间资源利用、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以及生态与空间更新的双重压力,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数字经济的全面渗透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当前,城市经济正从依赖规模经济的传统发展模式向范围经济转型,逐步融入生产力全要素体系。产业、数字化、人才、科技、资本和空间等创新要素正在加速实现深度融合,数字技术更是以颠覆性的方式渗透到城市治理、社区管理和产业发展全过程、全要素与全场景中,全面重塑城市发展的逻辑和路径。

在此背景下,如何抓住数字经济引发的深刻变革机遇,构建“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通过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与高端要素的集成,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战略规划、产业体系和空间资源的全要素效率,不仅能够激发创新动能,还能催生全新的经济模式,培育新兴业态,并释放强劲的增长潜力。这一方向,无疑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与核心战略。

为此,需搭建一个赋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全要素数字运营平台。通过该平台作为纽带,深度链接实体空间与数字空间,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形成“实体空间 + 数字空间 + 产业内容”的立体化融合模式。借助这一平台,城市能够实现产城融合、内容与载体融合、数实融合以及产融结合,逐步构建起“地下城市、地面城市、产业城市和数字城市”四层结构,全面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以平台赋能为核心的城市新质生产力体系,将成为破解城市发展困境拥抱未来经济新机遇的关键支点。

一、“平台+数据+应用”三位一体构建城市新质生产力

在推动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平台是核心,数据是基础,应用是关键。通过“平台底座+数据集成+创新应用”这一三位一体的智能中枢,“城市大脑”得以赋能城市新质生产力的构建。首先,依托城市数字平台,深入推进以城市信息模型(CIM)为核心的数字底座建设,将智慧治理的各要素集成加载到三维模型中。通过融合GIS、BIM、CIM、物联网(IoT)和大数据技术,整合产业、空间和资产等多维度数据,形成虚实结合、时空一体的云平台,为城市提供坚实的数字化基础。

其次,围绕数据要素协同体系的构建,以高水平开发利用数据为主线,整合产业、空间和资产等全要素数据,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与运行的全过程。这一体系不仅重新定义了智慧城市的技术架构,更系统性地革新了城市管理流程,实现产城深度融合的全面落地。与此同时,创新数据应用场景成为关键引擎,通过推动数据的协同化和融合化应用,在“惠民、兴业、善政”三大领域全面赋能城市发展。数字经济、产城融合、精细治理和普惠服务等场景的拓展,为实现绿色宜居、安全韧性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二、全要素数字运营平台深度解析

全要素数字运营平台以“数字基座”和“城市大脑”为核心,专为应对城市发展转型与产业升级挑战而设计,呈现“1+3+N”的功能结构体系。作为底层支撑,“1”代表全要素数字底座,融合GIS、BIM、CIM、IoT及大数据技术,建立数据治理、分析与应用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这一底座通过统一数据标准,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互联互通,并通过AI算法集成和全景可视化能力,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精准决策支持。同时,采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可信数据共享网络,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

“3”则是从产业、空间和资产三个核心维度切入,建立贯通全链条的数据平台,赋能数字化转型与价值提升。在产业维度,通过汇聚生产、物流、销售等数据,形成全产业链数字模型,助力地方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升级。在空间维度,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动态“虚实时空”运营体系,通过模拟建筑及基础设施的运行效果,实现精细化管理和灾害应对能力的提升。在资产维度,覆盖从市政设施到智慧楼宇的全资产范围,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与预测性维护,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与收益。

“N”则代表多场景扩展与协同模式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平台通过技术集成和跨行业需求的融合,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绿色产业方面,引入碳排放监测技术,帮助传统制造业实现低碳转型;在金融服务领域,支持数据资产化,助力企业通过产业大数据获取融资支持;在智慧运营中,覆盖智慧交通、教育和医疗等多场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同时,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优化税收结构,推动地方经济向总部经济和平台经济迈进。通过消费能级的提升,利用通证技术链接地方产业与消费市场,结合用户行为数据驱动产品创新,为地方经济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这一整合了数字化、智能化与全要素协同能力的数字运营平台,不仅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增长动力,更提供了一套从顶层设计到场景落地的系统解决方案,助力城市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三、应用场景创新:平台赋能城市发展新路径

在城市更新方面,平台通过GIS、BIM和CIM技术的深度集成,优化土地开发、空间重塑和存量资产管理。例如,基于产业孪生的智慧场景构建,大幅提升城区资源利用效率。全要素数字运营平台整合城市地理信息、区域能源、生态环境以及水、电、交通等综合管廊设施的运行数据,为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应急和智慧管廊等城市生命线工程提供高效运行支撑。通过实时监测燃气、供排水、地下管网和桥梁等市政设施的状态,平台能智能分析潜在风险并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实现安全防患于未然。同时,平台赋能下的产城融合、数实融合与产融结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具体而言,平台构建以“港、产、城、人”为核心的赋能体系。“港”即建立城市数字港,依托国家数据要素战略,围绕“产业、空间、资产”三大领域,建设高质量的数据集与数据产品,释放数字经济的核心价值;“产”以产业运营为导向,通过新质生产力创新平台重构产业链、价值链与生态链,催生新兴产业和发展模式;“城”以城市物理空间为载体,聚焦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和产业园区场景,推动“产业育城+投建运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人”则通过产业教育中心引入数字、科技等高端要素,构建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体系,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此外,智慧交通、智慧物业、数字社区、智慧停车场和智慧楼宇等场景的应用,进一步优化居民的生活环境,推动城市全域数字经济发展。

在乡村振兴方面,平台围绕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和单品优势,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化产业育城模式。以“元宇宙+数字乡村会客厅”作为创新切入点,平台将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产业设计和金融资本等要素植入乡村产业链条,推动线上数字园区与线下特色产业有机融合。通过引入数字农业、智慧种养和流通追溯技术,平台实现从一产到三产的全链条联动,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路径,以产业反哺乡村,助力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的达成。

对于产业园区转型,平台提供从智慧招商、园区规划到资产运营的全流程数字化支持。通过构建地方特色主导产业的大数据集,园区能够提升在全国及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平台还助力形成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和“虚拟产业集群”,构建“一品一网一平台多基地”的经济结构,推动场景化应用创新,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最终,通过“以产育城”,推动产业集群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和社区智能化的协同发展,全面重塑地方产业生态。

结语

“1+3+N”全要素数字运营平台,即城市新质生产力创新平台,是一次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深刻革新。它集中体现了平台化、项目化、动能创新和路径重塑的特点。通过平台集成创新和数字化驱动,赋能传统产业升级,高端要素集成催生新业态,全面提升城市发展的效率与效能。这不仅为中国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也开辟了城市更新、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构建了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范式,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实践样本。



  • 西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 东南亚:柬埔寨

  • 非洲:安哥拉、纳米比亚、南苏丹、坦桑尼亚

  • 蒙古

  • 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