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建筑业技术发展报告》发布杨天举署名文章
发布时间:2025-01-22  浏览次数:93

日前,《2024建筑业技术发展报告》发布泛华集团董事长杨天举署名文章“科创赋能城市更新,重构城市高质量新范式”。报告由中国建筑业协会主编,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齐骥担任指导委员会、编委会主任,原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毛志兵任常务副主任。编委会副主任杨天举董事长署名文章收录于本报告第一篇章,文章结合泛华在多地的实践经验,重点阐述如何通过科技赋能城市更新,构建全要素智慧城市新范式,通过“五个一”系统思维推动城市绿色、数字化、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对于建筑产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开拓建筑技术创新领域和发展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以下原文)

科创赋能城市更新,重构城市高质量新范式

文 | 杨天举 泛华集团董事长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0%大关,城镇建设空间正在逐步从大规模的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更新为主的新阶段,城市更新也被推到新的历史舞台。但对于城市更新,却也存在着许多误区,许多人常常把其与空间更新、“拆后再建”联系在一起,尽管我们有许多老旧小区亟待改造、城市功能有待完善,许多基础设施短板待补齐,但真正的城市更新远不止如此。
泛华认为不同时期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增长方式存在差异,城市更新模式也相应发生变化。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文化驱动,文化、人才、知识、技术、数据等要素成为新的决定性要素。变革城市更新模式,需要遵循“创新第一动力”的空间规定性,提升科技创新是推进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城市更新。
积极运用绿色低碳科技、绿色材料科技、数字科技、绿色新能源科技,科技渗透到城市的全过程,全产业链,全场景及其各个细分专业赛道,让城市更新成为科技创新的应用场。通过以下“五个一”系统思维推动城市更新。

一、一个理念引领:科技赋能,构建绿色低碳、数实融合的全要素智慧城市

站在未来看现在,以适应未来城市的生产生活场景,以绿色低碳城市、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和宜居城市等为目标,形成完整的城市更新体系。
积极引数字科技,引入平台思维,通过搭建赋能城市全过程、全域化和全场景数字化转型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以平台为纽带,链接城市实体空间和数字空间、赋能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形成城市“实体空间+数字空间+产业内容”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产城融合、内容与载体融合、数实融合、产融结合发展。依托城市CIM技术,打造“城市数字孪生模型”和 “城市数字底盘”,数智赋能城市多场景创新,打造地下城市、地面城市、产业城市和云城市的四层结构,构建全要素智慧城市、智慧园区。
【数字内容与载体融合】--用数实融合空间承载数实融合内容。
以数字经济作为连接器、转化器、加速器,实现空间载体数字化,并积极应用绿色材料、绿色施工工艺、绿色能源设备等绿色低碳技术,打造绿色智慧建筑、绿色智慧园区、绿色智慧的完整社区等数实融合的空间运营载体,并植入数实融合产业、商业和服务等内容,促使内容+空间载体+数字载体高度融合。
【数实融合】--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互动发展。
将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5G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化要素融入到产业的各个层面。通过数字技术的引入,提高城市各行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催生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创造实体经济的数字运营新生态;以数字技术的应用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消费者体验等。最终实现产业数字化、数字化产业化。
【产融融合】--产融互促推动产业升级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以科技为核心支撑完整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既有建筑和工业园区再利用、地下空间高效利用等新时期城市更新工作,开展规模化工程示范。
坚持产融结合、产融互促发展理念,不断提升金融与文化、科技、产业、空间融合,围绕绿色建筑、完整社区、区域能源、生态环境治理、市场环卫等细分产业/赛道。搭建多元化融资渠道,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实现产融互促。
最后,城市“绿色智慧实体空间+数字空间+产业内容”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产城融合、数实融合、产融结合发展,助力城市的产业化、数字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

二、一个平台:打造综合技术集成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助力城市全过程、全域化、全场景、全场景的绿色化、数字化双转型

通过搭建赋能城市全过程、全域化和全场景数字化转型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以平台为纽带,链接城市实体空间和数字空间、赋能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形成城市“实体空间+数字空间+产业内容”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产城融合、数实融合、产融结合发展,助力城市的产业化、数字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
依托城市CIM技术,打造“城市数字孪生模型”和 “城市数字底盘”,聚合地理信息数据、规划数据、建设项目数据、运营数据、产业数据、绿色资产数据、生态环境数据等数据资产库,数智赋能城市多场景创新,链接数字空间和实体空间,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打造地下城市、地面城市、产业城市和云城市的四层结构,赋能城市更新全生命周期转型,构建全要素智慧城市。
围绕城市全过程、全要素融通发展,面向城市构建城市体检、城市数字规划和城市数字治理和运营服务等,推进城市的转型升级。
一是城市体检和诊断评估阶段。应用城市体检评估技术。用科学的城市体检评估方法、标准与指标体系研究面向常态化监测的城市体检体制与机制,使用城市体检多源数据的自动化采集、综合分析处理及标准化诊断技术,依托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搭建市—区联动的仿真、模拟与智能决策的城市体检信息平台与数据库。
围绕城区(城市)、街区、小区(社区)、住房四个层级,根据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绿色宜居、社会包容度、城市活力等多个维度,城市进行诊断,赋能城市更新。并打造城市宜居指数平台、城市绿色宜居评估、城市安全韧性评估、城市交通便捷监测、城市创新发展评估等系列数字化诊断。
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城市进行全面诊断,整合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形成城市大数据库及产业大数据库。建立城市更新基础数据库。基于各地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和历史规律,文物劣化机理与环境作用研究,古代工艺逆向重建与文物产地溯源理论与方法等科学依据,建立文物保护的示踪指标基础数据库。二是加强建筑更新评估与保护。根据历史数据和多维特征的文物建筑动态风险智能评估方法、监测预警模型及防控技术装备等,使用新型功能性材料,对建筑进行保护、修复和维护。
二是城市数字规划阶段。依托数字化规划设计。基于多维空间传输的城市空间数字规划设计方法,通过可视化的规划一张图辅助模型系统,实现多种规划协同编制、跨部门数据实时共享,真正实现多规合一。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快速生成多样化、符合城市更新需求的设计方案;结合大数据分析,考虑人流、交通等因素,优化设计方案的实施效果。
进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生态资源规划、城市空间规划、建设项目规划、市政工程规划。实现针对城市发展、市政、交通、公共服务等关键决策领域资源的智能动态规划。协助城市管理者更直观与全面地对比城市设计方案,更好地做出城市规划决策。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为城市综合指挥中心各部门提供一张在线的蓝图,为后续城市建设提供支持 。
分享到:0
收藏
打印
  • 西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 东南亚:柬埔寨

  • 非洲:安哥拉、纳米比亚、南苏丹、坦桑尼亚

  • 蒙古

  • 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