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汉定位国家中心城市的基本理念
(1)把握居中之学问
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地理上的心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仅需要把握武汉“国之天元”、“中部之中”的地理区位价值,更需要挖掘作为中部之中的武汉在国家振兴和民族崛起过程中的深层内涵。自古中原定则天下安,中原兴则中华兴,中庸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中和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中部是中国真正崛起的关键,“中”体现了一种发展哲学,中之学问博大精深、中之战略意义深远。
(2)挖掘文化之精髓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特色鲜明的主题文化是世界名城的共性特征,文化更是打造城市环境、构建城市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武汉城市文化的根源在于荆楚文化背景下绵长的城市发展史,武汉文化的精髓和代表是首义文化。首义文化是武汉荆楚文化、码头文化、商贸文化的积淀与升华,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的核心支点。首义文化代表了一种民主追求、一种规则意识、一种民族责任,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3)强化创新之体系
我国处于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武汉东湖高新区成为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成为承担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除此之外,武汉还陆续获得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示范基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等一系列相关与创新相关的荣誉。创新资源的系统性是武汉的核心优势,发展创新精神、构建创新环境、强化创新体系、打造创新高点,推动区域系统创新能力的提升、承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方向。
(4)统筹区域之发展
区域统筹发展是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的职责所在,也是提升自身地位和价值的关键,武汉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必须从强化区域统筹、推动都市圈建设出发,着力解决跨区域重大问题,构建中部率先崛起的增长极,谋划布局区域共建、跨区域统筹发展的集约、高效、优化、联动的,具有中国模式特色的城市群体系。
2.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要点
(1)风尚引领战略
风尚引领战略是武汉在国家角色中的价值实现方式,也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策略方向。风尚引领战略的总体任务是实施“五个一工程”。即:打造一个中心(国家功勋荣誉中心)、制定一套标准(城市文化行为标准)、创新一种模式(市公共治理新模式)、探索一条道路(智慧低碳型发展道路)、树立一个样板(“社会风尚、城市文明、公共治理、智慧低碳”四个方面的科学发展样板)。
(2)系统创新战略
武汉实施系统创新战略包括“建设载体、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创新机制”四个方面。重点建设以未来科技城为载体的创新科研区,以关山科研储备区为载体的大学科技园区,以光谷中心为载体的创新门户及专业化服务区,以豹澥与鄂州区域为载体,包含“3S产业园区、新材料产业园区、新一代信息产业园区、智慧城市示范园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等专业园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的高新产业聚集区;以光谷、未来科技城以及和光谷毗邻鄂州为载体,建设知识创新平台,孵化创业平台,成果转移平台、科技条件共享平台、创新创业投融资平台,打破制约科教优势向现实生产力转移的主要“瓶颈”。同时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和创造创新文化、完善创新机制。
(3)产业升级战略
围绕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的现代产业体系,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产业基地、品牌中心、创新之城。
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形成以“光电子信息技术中心、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石化产业基地、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级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构成的一中心八基地的功能构架。建设四大工业板块:依托“中国光谷”,联合洪山区、江夏区,建设1000平方公里的大光谷板块;依托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蔡甸区、汉南区,建设中国车都;依托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河国际机场,联合黄陂区、东西湖区,建设临空经济发展区;托武汉新港、武汉化学工业区,联合青山区、新洲区,建设重化工业基地。
国家商贸物流中心重点建设具有全国性和国际化标准的商贸服务功能架构,主要包括全球采购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与定价中心、国家物流枢纽、会展中心、总部和高端商务服务中心、国际化都市时尚购物中心等。重点布局中央文化区、商贸中心区、国际会展区、口岸贸易区、物流集聚区、国际商务区、高端商业区等七大功能区。
(4)都市圈协同战略
实施凤舞九天战略,以武汉为凤身,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资金、技术转移和经济辐射带动作用。科学调整行政范围,强化黄石、黄冈、鄂州的凤头功能,构建都市连绵带,使之成为区域副中心。打造新区,延伸光谷的示范效应,联动鄂州和武汉的城市、产业功能,形成以新区为研发中心、都市连绵带为生产示范区的凤头发展格局;以信阳、岳阳为凤翼,创新发展区域合作协作机制;以潜江、仙桃、天门、荆州、宜昌、恩施这一主尾和孝感、随州、襄阳、十堰这一主尾为凤尾,构筑区域特色,形成产业走廊,最终通过强头、丰尾、展翼三大行动,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最终实现九凤和鸣的区域协同效应。
大武汉都市圈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坚持“一条主线”,即始终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条主线,实施凤舞九天战略;着力“三个定位”,即定位于承东启西、贯南通北的走廊,中部崛起的支点,区域联合发展的示范三大定位;依托“四个立足”,即立足于促进重点地区加快发展,立足于推动形成产业走廊,立足于建立健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立足于空间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实施“九大工程”,重点推进“国家级新区构建、都市连绵带打造、产业走廊建设、旅游圈建设、水电能源和矿产开发、长江流域治理及生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区域信息化和人力资源开发”等九大工程。通过“空间布局上的整体协调、产业布局上的合理调配、社会服务上的机会均等”强化大武汉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并着手建立建立交通一体化先行,基础设施一体化跟进,产业一体化牵引,社会保障一体化的机制。
(5)国家级新区战略
选择在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鄂州市两个地区的全部或部分区域成立一个国家级新区,其功能主要是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行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昌新区将在大武汉的复兴过程中扮演一个先行者、示范者的角色,总体定位为“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区、自主创新的示范窗口、内陆对外开放门户、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基地。重点强化科教研发功能、先进制造功能、航运物流功能、现代服务功能和生态宜居功能,将新区建设成为:具有示范意义的科技创新新城,具有湖光特色的生态宜居新城,长江中游地区的绿色低碳产业新城。根据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鄂州市城乡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思路,新区将塑造轴向、带状、多中心的空间布局模式,形成 “两主三副、两轴两带、四片区”的空间发展格局。
(6)国际化发展战略
武汉建设国际化城市,就是要发挥其在全国的引领、聚集和辐射功能。借助区位优势、工业强市、产业基础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武汉打造成为联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枢,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高地。发挥应有的国家战略层面的功能和作用,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契机下,利用先试先行的政策优惠,争取国家开发试点政策、营造国际化环境、引入国际产业要素及职能机构、培育国际化功能、强化国际话语权。最终将武汉建成为以长江中游地区为核心的国际化环境的市场中心、营销中心、开放中心、自主品牌中心,全面实现武汉城市国际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