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经济聚集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10  浏览次数:6790


Economy Agglomeration Model of City Development

摘要: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可以说是发展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等理论的综合运用,但聚集理论是中国城市发展经济理论的主轴和核心。基于技术进步基础上的生产和消费的聚集,在规模报酬递增和外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造成了城市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和结构升级,以及相应的资源聚集、人口聚集和金融聚集等,这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城市发展;聚集理论;产业聚集;金融聚集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华夏大地沧桑巨变,昔日落后的中国城市化在旧中国经济落后,城市衰败,国家贫穷的基础上经过恢复、发展、停滞与稳步发展诸阶段,逐步走向加速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取得了很大成绩。194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0.6%,到2010年,已经上升到47.15%,全国城镇人口达到6.66亿人,全国已建成较发达的城市体系。同时,城市发展模式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城市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城市投融资遭遇瓶颈……,也对城市发展和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展望未来20 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接近70%,将有3亿左右的农民走进城市,有近10 亿人口居住在城市。从任何角度讲,中国城市化的巨大规模都将孕育新的机会,并必将成为未来中国长期增长与经济转型的宏大主题。一定程度上,未来中国经济能否继续领跑全球,关键就在于发展中的城市化主题。一个13 亿人口大国的城市化问题不但直接决定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并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毋庸置疑,城市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因此,众多学者将中国的城市化问题作为研究和关注的焦点。泛华集团作为领先的城市发展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完成2010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课题“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的基础上,围绕中国城市化这个核心主题,在强化策划咨询、投资开发和城市运营项目的同时,不断深化理论研究,逐渐形成了基于聚集力视角的城市发展理论。

一、发展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

不同学者在不同时期,基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关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学说和理论,不过,总的来看,发展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基础理论。

发展经济学注重投入产出结构、产品结构、社会民生等在内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经济演进和三次产业的演变、产业集群、平衡增长和不平衡增长、赶超战略和比较优势战略等发展经济学理论揭示出这样一个的道理:只有以资源禀赋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核心、通过技术、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才能实现城市经济的持续和谐发展。

空间经济学是在区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门学科的总称。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系统模式、梯度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等要求城市发展必须服从这样一个规律:为了实现规模经济和降低交通运输成本,经济资源配置必须与空间布局相配称,这样就产生了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集聚和分散。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建立、调整和变迁过程本身并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但是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制度变迁对于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变革和经济总量增长都具有重要作用。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制度创新和经济增长、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制度与资源的联动、技术和偏好的联动等制度理论认为:资源、技术、偏好与制度的配置是一个联动的体系,政策的演变推动经济增长动力和模式的创新,进而产生资源配置的优化,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聚集力理论是解析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轴

聚集经济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的集中现象,主要表现为相同(类似)产业或互补产业在一个特定的、邻近地理区位上的集中所形成的产业群或相互依赖的区域经济网络。聚集经济是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1750年世界经济就开始出现引人注目的经济地理集中现象,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联邦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相继涌现出了一大批聚集的新产业区,在地理空间上高度聚集的新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创新,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典型代表。聚集理论认为:

第一,分工是产生聚集的基础。就其实质而言,聚集就是经济空间的异质性,在农业时代,基本要素禀赋的区位、比较优势造成了聚集;随着现代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工业化时代,规模优势、人力资本积累、信息传播方面的便利等因素促进了聚集;而在交通运输和生产技术发达后工业化时代,基本网络的柔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聚集的基础。

第二,聚集的驱动力是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经济社会中,生产者、消费者和监管者出于经济利益考虑,都会自发或者不自发的追求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外部经济是指厂商、个人、社会从某种社会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有利影响,而受益者原则上不必为此付费。聚集产生规模扩大,必然带来规模报酬递增和外部性。

第三,聚集过程是集中效应与分散效应的对立统一。集中与分散效应如同向心力和离心力。在某一时间和空间内,如果集中效应大于分散效应,产生聚集过程;如果分散效应大于集中效应,则产生反聚集,即扩散过程。对于一个特定区域,在聚集过程初期,肯定是集中效应大于分散效应,以集中效应为主,这样该区域就会对周边区域产生“虹吸效应”,造成该区域不断极化,成为一个聚集中心和增长极;而到了聚集过程后期,分散效应大于集中效应,以分散效应为主,该区域会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效应”,将自身巨大的资源和制度优势转移、扩散到周边区域,形成以该区域为中心,周边区域为外围的集群网络,协同发展。


  如需浏览全文请联系我们,电话:010-83296894,邮件:xinying@panchina.net.cn

  • 西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 东南亚:柬埔寨

  • 非洲:安哥拉、纳米比亚、南苏丹、坦桑尼亚

  • 蒙古

  • 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