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交极”模式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6-09-22  浏览次数:5865


  【摘要】中国新型城镇化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现实责任与创新要求,从实践的视角、市场的视角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交极”模式的基本内涵源于“交集”和“增长极”两个概念的结合,着眼于城乡空间和资源的“交集”区域,寻找并发展城乡价值的结合点、城乡资源的互补点、城乡产业的交接点,在遵循市场聚集和城市群空间演进规律的前提下,把握新产业、新业态、新空间、新模式的系统创新机遇,建设城乡产业联结体和区域功能节点,针对性的打造城乡战略“增长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现代农业园
  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走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3年6月26日,《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有质量的城镇化发展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的共识。为此,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树立正确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观,从实践的视角、市场的视角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与制度创新问题,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
  一、中国新型城镇化特殊的历史意义、现实责任与创新要求
  我国的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也将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重要的经济大国,中国6.9亿人口的城镇化史无前例,中国城镇化问题的解决一定要与国际接轨,吸取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的先进经验。我国的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经济问题、建设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它承载着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双转型的演变过程,也是一个市场化、均衡化、生态化、现代化的改革深化和制度创新过程。发端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此后35年间的七次三中全会中,改革是不变的主题词。三十年的改革实践在经济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公平问题、环境问题、民生问题、城市治理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下导致的大量不稳定的“两栖人口”存在,危及社会稳定与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承担着破解现阶段累积矛盾及改革深化问题的现实责任。
中国新型城镇化具有路径创新的必然要求和可行性。一方面,从资源的承载力及当前的国际规则看,传统的城镇化道路无法支撑数量庞大的中国人实现现代化,国际规则也无法容忍中国的粗放式发展。寻找一条低消耗、高效率的绿色发展道路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推动下,全球的消费方式、生产模式、产业业态、交易规则都在发生着重大改变,这使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具有更大的创新空间。
  二、“交极”发展模式的理念与内涵
  二十年前,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的马凯提出了朴素的城镇化论断“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这表明,“三农”问题是破解中国新型城镇化共性问题的根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经济体制变革与经济转型升级这两个维度中,发展是根本、是核心,改革是动力、是条件,农村的产权制度变革是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的原动力。为此,在中小城市创造就业机会和消费市场,推动特色农业、生态高值农业及特色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中小城镇的产业集聚力及人口集聚力,真实促进农业人口身份的转化,才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最基本的路径。
  当前,我国城镇化处于以城镇建设和农民转移、转化为主要任务的发展阶段,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创造就业、改造农民,如何引导城乡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市场化、高效率的资源配置,通过产业载体和制度创新纽带的作用,破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平顺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经济鸿沟,促进农民转型就业,最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交极”模式的基本内涵源于“交集”和“增长极”两个概念的结合,是着眼于城乡空间和资源的“交集”区域,寻找并发展城乡价值的结合点、城乡资源的互补点、城乡产业的交接点,在遵循市场聚集和城市群空间演进规律的前提下,把握新产业、新业态、新空间、新模式的系统创新机遇,建设城乡产业联结体和区域功能节点,针对性的打造城乡战略“增长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如需浏览全文请联系我们,电话:010-83296894,邮件:xinying@panchina.net.cn

  • 西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 东南亚:柬埔寨

  • 非洲:安哥拉、纳米比亚、南苏丹、坦桑尼亚

  • 蒙古

  • 中华人民共和国